普安寺,坐落在临海括苍镇独山村。寺始建于南梁时(502—556年),旧名“安众宝藏岩”。
南宋绍兴中(1131—1162年)重修,郡守刘乐以僧彦筠主之。
淳熙十五年(1188年),僧法先立长明灯。绍定中(1228—1233年),文郁出主法席。后废。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僧觉际建法堂、饭僧堂、禅堂、钟楼及东西两庑等,寺遂重兴。沈榕有《晨人普安寺》诗;“余湿犹沾屐,轻寒尚袭衣。月高云影薄,溪远水声微。古路无人到,深林有鸟飞。招提看渐远,一半锁烟扉”。今寺尚存,为临海市佛教保留场所。
基本介绍
寺庙是十方信仰的地方,是信仰因果的学校。一方百姓,有什么信仰就成为什么人。如果信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寺庙在那里成为这样的学校,起到道德教育、心灵慰籍、生命解脱的作用,能够和谐一方,平安一方,繁荣一方,造福一方。在历史上,佛教、禅宗兴旺的地方,就是人才辈出的地方,如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一带。
临海历史悠久,自古名人辈出,在历代科举中,出过3位状元,1位榜眼,1位武探花,共有进士357人,其中最盛的宋代达217人。而宋代,也是临海的佛教发展鼎盛时期,寺庙林立。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临海的寺庙拆的拆,毁的毁,古寺所剩无几。
寺庙不归属哪一个人,十方寺庙十方管,十方财富十方用。寺庙是一个地方民众的共同财富,精神家园!在信仰缺失的今天,迫切需要重建精神家园!
在临海市往西四十里宝藏岩山麓,原有一座古刹,始建于南梁萧梁年间,原名安众。唐光启三年,沙门师俸重建,赐额延丰;至宋太平年间,绍晖法师在此传教;祥符年间,改额普安。
宋天圣四年,时道欢上人叹年祀已远,栋宇将摧,曰“物尽终而必复,事有废以宜兴市,不谋经始之功,曷嗣绍隆之愿?”,遂与徒弟道宗、道昌、宝诚等重建庙宇,气势恢宏。后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或补建,至清代达到鼎盛,建有四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饭僧堂、禅堂、钟鼓楼及东西房等,建筑宏伟,香火鼎盛。后又中落,庙宇年久失修,至1957年拆除作他用,仅留杂房数间,庙中和尚流离失所,逐渐荒芜。“物尽终而必复,事有废以宜兴市”,当地村人郑友其,于国清寺归依,后在仙居大觉寺受五戒,师从净祥法师,于临海延庆寺剃度出家,师从释智泉法师,法号释正德(又释智德)。1990年,释正德回到普安寺遗址,立志重建。如此,距天圣四年(1026年)已有964年。
他凭一已之力,四处化缘,得力集团于四方捐助,于2004年建成天王殿,2007年建成西厢房,周边百姓来此参拜礼佛,香火开始恢复,也经常举行法会,比较热闹。但大雄宝殿、东厢房因资金不够,在2002年规划之后至今,一直未能建成,总共资金需200万,现还差150万。大雄宝殿在打了地基、立了几根柱以后,便处停工状态。如今,释正德老和尚已66岁了,仍四处奔走,求助化缘,希望能早日建成大雄宝殿。
普安寺从一间杂房逐渐建成如今模样,为周姓百姓提供帮助,又听说老和尚的故事,为他的精神所叹,做点滴捐助之余,也向老和尚了解普安寺的过往,及他重修寺庙的艰辛,借宝地发一帖,希望各方善男善女、信众、与佛有缘之人能看到,发菩萨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老和尚解燃眉之急,重建萧梁古刹,造福一方百姓!各位的功德,会记在寺庙的功德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