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方案”是“十年时期”期间最大的引进工程,也是继“一五计划”引进156项工程后第二次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方案。这套方案从引进化纤设备开始,主要是为了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的民生问题。
1973年1月,根据周恩来的意见,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计划从国外引进国家急需的成套和单机技术设备,总计需要43亿美元,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四三方案”。
这一方案实施后,大规模的技术设备引进夯实了中国技术设备实力、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并因此推进了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同时,大规模引进也促进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突破了以往过于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禁,为随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技术和思想基础。
发展过程
历史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趋于紧张后,毛泽东曾考虑过,要扩大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但是,由于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中国极左思潮蔓延,形式也比较紧张,进出口工作被指作“崇洋媚外”,或被认为是“为封、资、修服务”,毛泽东的想法一直没有实现。并且,当时生产能力又受到“十年时期”影响,物资紧缺。以穿衣为例,当时棉布供应紧张、又缺少生产化纤等替代性产品的技术设备,人们基本的穿衣需求都得不到满足。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后,周恩来就开始努力恢复中国外贸工作,并批判极左思潮。1970年9月18日,他与外事部门有关负责人谈话时指出,不要以为只有中国才行,就我们一家,眼里没有别人,在外事部门,还要继续批判极左思潮。同年10月12日全国贸易会议召开,周恩来在会上讲话中多次批判极左思潮。
1971年毛泽东在南方视察,发现买一条俗称“的确良”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裤子都要排两个小时的长队,他感慨万千,和周恩来沟通之后,当即决定购买生产技术,并对需要引进的其他项目进行通盘研究、全面规划。
方案出台
1972年1月,根据毛泽东和周恩来指示,国家计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讨论。1月22日,李先念、华国锋、余秋里向周恩来报送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建议引进中国急需的设备和材料,即进口四套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两套化肥设备,约需四亿美元。2月5日,周恩来批示同意《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并报毛泽东。毛泽东当即批准,随后,国家计委组织考察组赴西欧、日本进行考察。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项目反响热烈,在当时有利条件下,中央进一步扩大对外引进的规模。
5月5日,冶金部建议进口中国钢铁工业长期以来急需、但受十年时期影响中断试制的1.7米大型钢板轧机。11月7日,国家计委再次提出《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建议进口6亿美元的23套化工设备。30日,周恩来批准这个报告,并准备采取一个更大规模的引进计划。
1973年1月2日,在顺利引进上述一系列项目的基础上,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报告在对前一阶段对外引进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建议利用西方处于经济危机引进设备对我有利的时机,在今后三五年内引进约合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简称“四三方案”。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个十二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1.7米轧机,以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工厂等。此后,在这一方案的基础上,又陆续追加了一批价值8.8亿美元的项目,计划进口总额达51.4亿美元。
主要项目
参考资料
特点
第一,中国这次大规模技术设备的引进重点在于加强农业和轻纺工业,属于这类项目的用汇约占51%,重点是化肥、人造纤维、其他石油化工产品、化学制品和优质钢;第二,引进的目的在于增加产能。仅化肥设备一次就引进13套,化纤设备一次引进4套,综合采煤机43套,等等;第三,引进重点集中在大型工程上。比如一米七轧机等;第四,引进项目完全由国营企业建造、运营。
影响
利处
“四三方案”是在当时特定背景下,面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规模经济交流。利用当时引进的技术设备,前后共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14亿美元,到1982年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它的批准实施,带动了中国对外引进工作的全面展开。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方面,除“四三方案”的化纤和化肥等成套技术设备外,其他重要项目还有:从美国引进彩色显像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利用外汇贷款购买新旧船舶,组建远洋船队;购买英国霍克薛利三叉戟型,增强民航运输能力,等等。此外,外贸、金融及与之有关的其他经济领域,都出现了经济交往的高潮。
这一方案实施后,大规模的技术设备引进夯实了中国技术设备实力、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并因此推进了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例如:国营能源、原材料等与引进相关的工业技术实力得到加强。43套综合采煤设备从1974年开始投入使用,引进的发电设备建成了高水平的国营发电厂,国营武钢1.7米轧机建成并投产,冷轧、热轧、硅钢片等产量大幅提高。此外,国营企业的塑料、合成橡胶、洗衣粉等多种化工产品的产量也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大规模引进也促进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突破了以往过于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禁锢,为随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技术和思想基础。通过引进,是新中国第一次同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中国对发达国家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了解;此外,还在政府部门和国营企业里培养了大批技术、管理和外事人才,积累了一定的与外方打交道的经验。甚至可以说,在接下来的1977年大规模引进外国设备,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技术与外资的引进与此不无关系。
此外还孕育出了国有大型企业——北京石油化工总厂、上海石化总厂、辽阳石油化纤厂、黑龙江省石油化工总厂“四三”引进方案的实施,是中国采用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发展经济的又一次尝试。尽管在“四人帮”的干扰下,“四三”引进方案的总计划没有全部完成,但是,它所引进的工程技术设备,对当时和以后一段时间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通过技术引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四三方案”中用于解决吃穿用问题的化肥、化纤和十二烷基苯项目,占全部引进项目26个中的18个,总投资136.8亿元,占“四三方案”全部投资的63.84%。1977年底,13套大化肥项目,已有7套投产;到1978年6月,累计生产尿素361万吨,这对促进当时中国农业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轻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弊端
首先是选址不当,引进的13套化肥设备,大部分建在四川省和四川周边,由于四川的天然气未能预期达产,使得这些设备的生产能力降低了20%;其次,建设工期长。约有2/3出现基建拖期长、投产后一时生产不正常、开工率不够高,13套引进大型化肥设备,平均建设周期为3年零7个月。有相当部分大型引进工程所需配套条件未能及时落实。此外,大规模重复引进而没有考虑均衡性。
参考资料
“四史”关键词|上世纪70年代的“四三方案”是怎么回事?.澎湃新闻.2024-01-14
国企简史之十一:“四三方案”与国营轻工业的发展.企业观察报.2024-01-14
国家计委提出“四三”引进方案.大河网.202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