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而(1913年-1934年1月2日),原名杨与顺,福建连江县透堡乡人。他是连江、罗源工农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中共连江县委书记。1931年12月,杨而菖领导透堡农民暴动,建立宁德市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同年8月,创建闽中第十三游击支队,任政委。年底,率部向罗源山区挺进,开辟连罗革命根据地。1933年9月,成立透堡乡苏维埃政府,将游击队扩编为闽中第十三游击总队,并任总队长兼政委。1934年1月,杨而菖在战斗中中弹牺牲。
烈士简介
早年丧父,靠母亲及兄弟务农供其读书。1927年在连江初级中学求学期间接受革命思想,192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以教书为掩护在贫苦农民中秘密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的组织。1930年夏在透堡成立农夫会(农民协会),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任支部书记。同年10月成立中共连江县行动委员会,任组织部长。是年11月县行动委员会改组为中共连江县委,任县委书记(1931年4月至8月改名连江县特别支部,任特支书记)。1931年秋在福州中心市委巡视员邓子恢指导下,组织领导大规模的减租抗债斗争,并建立农民自卫武装。同年底领导透堡暴动。暴动失败后率骨干突围,转移福州市继续活动,筹建革命武装。1932年6月6日在马鼻东川组建县特务队,在连江开展武装斗争。不久组建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即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三支队),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连续三次粉碎国民党军和民团的“围剿”,并在转战中向罗源山区发展,使连罗根据地连成一片。同年10月由省委抽调厦门市工作。1933年2月,第十三支队发生李德标为首的叛乱事件,杨而菖奉命急回连江平息叛乱,整肃队伍,任第十三支队政委,率部接连攻占透堡、晓澳、筱埕等地,建立了横贯连罗两县二三百里,拥有六个区苏维埃政府、143个乡苏维埃政府的红色根据地,并普遍实行土地革命的红色根据地。部队也扩编为“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三总队”,时任第十三总队队长兼政委。1934年1月1日,杨而菖率部攻打马鼻重镇。在激战中,敌人的一颗咝咝冒烟的手榴弹落在队伍中间,而菖冲上前奋勇抓起手榴弹向敌人反投过去,因手榴弹手中爆炸,壮烈牺牲。
生平事迹
以透堡小学教员为掩护,开展农民运动。1930年6月,组织中共透堡支部,任支部书记。10月,中共连江县行动委员会成立,任组织部长,不久改任书记。11月,任中共连江县委书记。他领导“农夫会”,反对高租重利,提倡“二五”减租,农民运动席卷连江全县。年底,领导透堡武装暴动,并打退了地主武装的进攻。1932年7月,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成立,任政委。率游击队打土豪、除劣绅、发动贫苦农民减租减息,抗捐抗债。1933年2月,率游击队消灭了18个反动民团,解放了罗源县20多个乡村,开辟了连(江)罗(源)革命根据地。11月,中共连江县委利用十九路军在福州市发动“闽变”的有利时机,在全县发动武装暴动,建立红色政权,连罗游击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中第十三总队,任总队长兼政委。总队的成立,推动了连江、罗源两县的工农武装割据。11月游击队解放透堡后,邻地乡村相继解放,地主民团纷集马鼻,伺机反扑。杨而菖等决定拔掉这一反动大本营。马鼻民团由区长陈少轩及民团总陈贞元直接指挥,有团丁、土匪200多人、枪150余枝,防守严密。杨而菖先通过各种关系,分化争取部分团丁,并物色一些游击队员打进民团当“团丁”,伺机控制部分枪支。一切部署就绪后,1934年1月1日深夜,分水陆两路发起进攻。杨而菖率特务队进击北凤山炮台,因有内应配合,很快扫清炮台之敌,缴获武器30多件。继而攻克塘美宫,缴枪50多枝,匪首游学雁带少数人逃窜石门限陈贞元团总家,藉深沟坚墙,负隅顽抗。另一支由万则安率领进攻石门限民团据点,双方进入白刃格斗。此时马鼻农会会员,冲上关帝庙,收缴玉井民团武装后,支援万则安合力围攻,很快摧垮石门限据点,并与杨而菖会合,冲入马鼻街,在进抵厚裕碾米厂时,盘踞碾米厂楼上之敌向街中抛掷手榴弹,杨而菖勇敢地拾起一枚未爆炸的手榴弹向楼上反投时,不幸弹爆壮烈牺牲。游击队员同仇敌忾,迅即冲进敌楼,生俘民团总陈贞元、匪首游学雁等。马鼻区长陈少轩等乘船出逃,被郑敢等在海上擒获。此役共毙俘民团、海匪250余人,缴枪80多枝。马鼻解放后,使苏区连成一片,马鼻乡苏维埃政府随之成立。1953年,连江县人民政府为他修建了陵墓。
人物纪念
连江新闻网讯 今年是杨而菖烈士诞辰一百周年,6月14日,我县举办纪念杨而菖烈士诞辰一百周年活动,缅怀烈士、激励今人。
当日上午,县领导陈坚斯、杨而菖烈士及生前战友的后代代表、连罗地区党史工作人员等数十人一同来到革命烈士陵园杨而菖烈士纪念园,向杨而菖烈士塑像敬献花篮,鞠躬致敬。陈坚斯一行还参观了杨而菖烈士纪念园、纪念馆,详细了解连江县红色历史文化长廊选址建设情况。
随后召开的纪念杨而菖烈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老党史工作者、杨而菖烈士及生前战友的后代一同回顾了杨而菖烈士光荣的革命事迹,深入剖析了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大家畅谈感受,讲体会,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