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伽陀(泰文: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เจ้าเอกทัศ,皇家转写:Somdet Phra Chao Ekkathat;?-1767年),也称为博龙拉乍三世(泰语:บรมราชาที่ 3),或颂德·帕·提南·素里亚·阿玛林(泰语: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ที่นั่งสุริยาสน์อมรินทร์),是泰国阿瑜陀耶王朝的末代君主,同时也是该王朝的第33任国王,他在1758年至1767年间执政。厄伽陀因其患有的麻风病而被称为“癣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厄伽陀是大城王朝国王波隆摩阁的儿子。他的哥哥探玛提贝在1732年被任命为副王。然而,探玛提贝与波隆摩阁的妾私通,这一行为被厄伽陀得知后报告给了父亲。因此,探玛提贝在1746年遭到了杖刑处决。探玛提贝去世后,厄伽陀作为法定继承人,原本应该接替成为副王,但由于被认为缺乏治国能力,波隆摩阁并未如此安排,而是让乌通蓬担任副王。
继承王位
1758年,波隆摩阁去世,乌通蓬继位。厄伽陀随后被送往寺庙出家,但在两个月后,他发动了一场叛乱并在素里亚阿玛林大殿(พระที่นั่งสุริยาสน์อมรินทร์)宣布即位。乌通蓬被迫逊位并出家为僧。
王朝衰落
厄伽陀在位期间,沉迷于享乐,导致阿瑜陀耶王朝国力日渐削弱。1760年,缅甸国王雍籍牙入侵大城王朝。厄伽陀不得不任命乌通蓬为将领抵御缅甸的攻击。随着雍笈牙的去世,大城王朝得以延续七年。
被迫流亡
1766年,缅甸军队再次入侵,占领了兰纳和老挝,并围困了大城王朝的首都阿瑜陀耶。厄伽陀在叻丕府和吞武里组织军队反抗,但未能成功。面对败局,他秘密逃离了首都。1767年4月7日,阿瑜陀耶沦陷并遭受破坏,标志着大城王朝的终结。
隐匿与死亡
厄伽陀在现今的大城府挽巴茵县藏匿了十几天,最终因为缺少食物而饿死。他的遗体后来被发现并埋葬在一个名为“Khok Phra Men”的土堆上,位于一座名为“Phra Wihan Phra Mongkhonlabophit”的寺庙前。
吞武里王朝建立
在清缅战争期间,当缅甸军队大部分撤回国内应对清朝军队时,达府副府尹郑王趁机起义,驱逐了缅甸的统治,并建立了吞武里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