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活动是指通过仓库对物资进行储存和保管的过程,涵盖了物品的进出、库存、分拣、包装、配送及其信息处理等多个方面。
历史沿革
古代仓储业
中国古代商业仓库是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扩大的。“邸店”可以说是商业仓库的最初形式,它即具有商品寄存性质,又具有旅店性质。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专门储存商品的“塌房”从“邸店”中分离出来,成为带有企业性质的商业仓库。
近代仓储业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中国近代商业仓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世纪的商业仓库叫做“堆栈”,既指堆存和保管物品的场地和设备。堆栈业初期的业务只限于堆存货物,物品的所有权属于寄存人。随着堆栈业务的扩大,服务对象的增加,解放前的堆栈业已经具有码头堆栈、铁路堆栈、保管堆栈、厂号堆栈、金融堆栈和海关堆栈等专业划分。近代堆栈业的显著特点是建立起明确的业务种类、经营范围、责任业务、仓租、进出手续等。
社会主义仓储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接管并改造了旧中国留下来的仓库,当时采取对口接管改造的政策,如铁路、港口仓库由交通运输部门接管;物资部门仓库由全国物资清理委员会接管;私营库由商业部门对口接管改造;外商仓库按经营的性质,分别由港务、外贸、商业等有关部门接管收买。1962年,国家物资储运局(后改为物资储运总公司)成立,1984年,国家物资储运总公司在各地设有14个直属储运公司,下属76个仓库,主要承担国家掌握的机动物资、国务院各部门中转物资以及其它物资的储运任务,再加上各地物资局下属的储运公司以及仓库,在全国逐步形成了一个物资储运网。在这一阶段,无论仓库建筑、装备、还是装卸搬运设施,都比旧中国商业仓库有了较大的发展。
现代化仓储业
中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仓库一直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即,仓库中大量的装卸、搬运、堆码、计量等作业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因此,仓库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特别在一些危险品仓库,还极易发生中毒等事故。为迅速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政府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力气,首先重视旧式仓库的改造工作,按照现代仓储作业要求,改建旧式仓库,增加设备的投入,配备各种装卸、搬运、堆码等设备,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仓储作业化的机械水平;另一方面,新建了一批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现代化仓库。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造自动化仓库,并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辅助仓库管理,使中国仓储业进入了自动化的新阶段。
发展现状
趋势
仓储社会化
彻底改变目前利用率不高、效率低、自身发展能力低的不良状况,真正成为市场资源,促进仓储业的发展。
功能专业化
通过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个性产品,将企业资源充分利用到有特长的项目上,才能提高效益、形成竞争的优势。
仓储标准化
是指采用法律法规规定的仓储标准或者行业普遍实行的惯例。不仅实现仓储环节与其他环节的密切配合,同时提高仓库内部作业效率、充分利用仓储设施和设备的有效手段,是开展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仓储的前提条件。主要有:包装标准化、标志标准化、托盘标准化、容器标准化、计量标准化、条形码、作业工具标准化,仓储信息等技术标准化,以及服务标准、单证报表、合同格式等标准化。
仓储自动化
是指对仓储作业进行计算机管理和控制。在仓储作业中通过物流条码技术、射频通信、数据处理、仓储信息管理等技术指挥堆垛机、传送带、自动导向车、自动分拣等自动设备完成仓储作业,并同时完成报表、单证的制作和传送。对于危险品仓储、冷库、粮食等特殊仓储,采用温度、湿度自动控制技术和自动监控技术,确保仓储安全。
仓储信息化
是指通过计算机和相关信息输入输出设备,对货物识别、理货、入库、保管、出库进行操作管理,进行帐目处理、货位管理、存量控制,制作各种报表和提供实时的查询。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存货品种繁多,存量差异巨大,出入库频率各不相同。要提高仓库利用率保持高效率的货物周转,实施精确的存货控制,必须进行计算机的信息管理和处理。仓储信息化管理是提高仓储效率、降低仓储成本的必要途径。
仓储管理科学化
是指在仓储管理中采用合理、高效、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仓储管理科学化包括管理体制、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几个方面。采用高效化的组织机构,实行规章化的责任制度,建立动态的奖励分配制度,实施有效和系统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仓储管理科学化是实现高效率、高效益仓储的保障。
参考资料
粮油仓储管理办法.中国政府网.2024-10-30
仓储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仓储活动的产生和发展.2024-10-30
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