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抗战胜利65周年,又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85周年,而一部记载故宫文物在抗日战争中万里大流迁的长篇纪实文学《承载》,2010年10月10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了该书的首发式。
简介
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外迁这段历史,虽然有许多当事人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写了一些回忆录和文章,但几乎都是零星的、片断式的追忆,少有全面的、详尽的记述。章剑华的长篇纪实文学《承载》首次全景式地展示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九一八事变爆发,北平市岌岌可危,紫禁城风声鹤。为了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物珍宝免遭损毁,故宫博物院毅然决定实施故宫文物南迁。1933年2月5日,承载着文化使命,承载着民族重托,承载着稀世珍宝,一列满载2118箱文物的火车离开北平,急速向南行驶,拉开“文化抗日”、“文物长征”的序幕。之后,又运出4批,共计13427箱。这些故宫文物先运抵上海市,后运到南京。
“七七事变”后,存放在南京的故宫文物又被迫分南、中、北三路踏了遥遥无期、万里迢迢的西迁之路,先后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历经了日机轰炸、土匪拦截、敌特跟踪等艰难险阻,使故宫文物没有一件被战火焚毁,没有一件在途中损坏和丢失。
在故宫文物南迁、西迁过程中,以马衡、易培基、徐森玉为首的一批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抱着“文化之根在,中国不会亡”的信念,立下“文物在人在,文物亡人亡”的誓言,在另一个战场上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战”,他们用心血和生命保护着珍贵的故宫文物,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时代壮歌。
评价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在首发式上说,“回顾抗战时期文物南迁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故宫文物的安危是和中华民族共命运的,是和中华民族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章剑华先生的《承载》,回顾了前辈保护故宫瑰宝的史实,是全景式记述文物南迁的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纪实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