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带天竺鲷(学名:Apogon compressus),又称色白边天竺鲷、蓝眼天竺,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天竺鲷科的一种,俗名粗体天竺鲷。成鱼体长可达12厘米,常见长度约为8.5厘米。本鱼首次由休·麦考密克·史密斯和刘易斯·拉德克利夫在1907-1910年美国渔业局阿尔巴特罗斯菲律宾探险期间收集到,并进行了描述。

形态特征

本鱼体延长而侧扁,眼大,口大略下位。体色呈白色或略带桃色,在体侧边上有大约6条红褐色的斑纹;在尾鳍基底有3-4个深色斑点。眼具蓝色圆圈包围。稚鱼有黄色的尾梗且在中心有一黑色斑点,背鳍硬棘8枚;背鳍软条9枚;臀鳍硬棘2枚;臀鳍软条9枚,体长可达12厘米,但常见成鱼长度约为8.5厘米。成鱼呈粉红色,两侧各有六条褐色条纹,具有彩蓝色的眼圈,尾柄上最多有四个棕色斑点。

分布

本鱼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澳大利亚水域如西澳大利亚的斯科特礁、阿什莫尔和卡蒂尔群岛、罗利礁,到大堡礁、米德尔顿和伊丽莎白礁保护区以及豪勋爵岛,及缅甸海瓦努阿图、新喀里多尼亚,北至日本南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琉球群岛菲律宾所罗门群岛、台湾、澳洲、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瓦努阿图、帕劳等海域也是其栖息之地。该物种的模式标本(编号USNM 68398)存放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史密森尼学会

生活习性

本鱼栖息于珊瑚礁区,通常在2-20米的水深处活动,白天与其他天竺鲷混群休息,夜间出来觅食,属肉食性,以软体动物门或其它底栖甲壳亚门为食。繁殖期时,雄鱼具有口孵习性,卵约7日化成仔鱼,由雄鱼吐出,具短暂的仔鱼飘浮期。对该物种幼虫阶段的研究表明,随着发育,其在紫外光中的视觉能力增强,这可能提高了其逃避捕食者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摄食量。裂带天竺鲷能够耐受非常低的溶解氧水平,甚至在30°C的温度下也能生存。

养殖

注意事项:裂带天竺鲷偶尔会出现在水族贸易中,它们并不挑剔,常与各种活珊瑚、扇珊瑚、死珊瑚、碎石和沙子一起休息。由于裂带天竺鲷躲避捕食者时常常躲进水流较弱、温度较高、氧气消耗量较大的浅水分枝珊瑚中,因此需要在水族箱中模拟类似的环境。此外,裂带天竺鲷的鳃曾被发现感染了附盘虫,因此在养殖时需要注意水质的清洁和疾病预防。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