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禹(?-约前100年),西汉司法官,斄县(今武功县西南)人。曾任丞相周亚夫的丞相史,后升任御史、中大夫。后因昏乱忤逆,犯了罪,被免职,回到邰县老家,后以寿卒于家。与张汤传共同制定《越宫律》《朝律》和“见知故纵”等法律。以廉洁倨傲著称,断绝知心朋友和宾客的往来,独立行事。
人物介绍
赵禹,早年文笔犀利,为御史,曾任太中大夫、中尉、少府等职,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和张汤编定《越宫律》《朝律》和“见知故纵”等法律。
见知故纵,即看见或知道他人犯罪而不举报,故意放纵罪犯,与罪犯同罪,对后世影响很大。官吏依照法令,彼此互相监督、互相侦察,执行法律更加深峻苛刻。
后免官。复为廷尉,以清廉倨傲著称。任职期间,舍无食客,以绝知友宾客之请。晚年徙为燕相,后有罪免归,以寿卒于家。
早年经历
赵禹是右扶风斄县(今武功县西南)人,年轻时有文才,以佐史的身份出任京都官府吏员。刘启三年(前154年),因为廉洁担任了令史,侍奉太尉周亚夫。
景帝五年(前152年),周亚夫担任丞相,赵禹担任丞相史,府中都称赞他廉洁公平。可是周亚夫不信任他,说:“我很了解赵禹才能无比,但他执法深重苛刻,不可以在大官府工作。”
中年经历
刘彻时,赵禹凭借主办文案积有功劳,升为御史。皇上认为他能干,提升他做到中大夫。
他与张汤制定各项法令,制作“见知法”,官吏以此法彼此相互监视、相互侦察、相互告讦,大概从这时开始。
赵禹做官清廉,家中没有门客。三公九卿前往拜访,赵禹始终不答谢,目的在于断绝知心朋友以及宾客的来往,以便独立实行自己的主张。他看见法律条文就采用,也不复查,就苛察深挖属吏隐秘的罪行。
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谁知赵禹见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闲聊。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过了一会,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辞。谁知临走前,赵禹硬是把他们带来的重礼退还。
这样一来,人们才真正感到赵禹是个极为廉洁正直的人,有人问赵禹,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此对他有什么看法吗?他说:“我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扰。
赵禹曾在中途被罢官,不久担任廷尉。
起初,条侯周亚夫认为赵禹残酷阴毒,等到赵禹担任少府九卿,更加残酷急迫。到了武汉帝晚年,国事更为繁多。一般官吏尽力推行严刑峻法,但是赵禹执法反而宽缓,因而得到轻平的名声。王温舒等人是后起的官吏,执法比赵禹严酷。
晚年经历
赵禹因为年老,调任燕国相。几年后,昏乱逆犯了罪,免职回家。十多年后,老死在家里。
相关典故
成语一意孤行,出自 《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酷吏由来
酷吏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也是其牺牲品,皇帝用酷吏,是为了维护专制政治之威;杀酷吏,也是为了维护专制政治。酷吏的好处:首先,酷吏专门和豪强做对,用今天的词就是热衷“打黑”。第二,酷吏的政绩大都比较突出,善于强化治安。第三,酷吏不仅“能干”,而且大多相当清廉。因为替主子出头卖命,酷吏的官运一般都相当好,经常越级升迁,深得皇帝喜爱。说白了,就是一种政治投机罢了。不过,酷吏投机,这条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虽然他们在官场常能平步青云,但最终的结局往往很悲惨。皇帝主子经常要把他们抛掉,来假装好人。
刘彻时代的十个酷吏,即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
参考资料
赵禹.学习强国.2024-08-30
卷九十酷吏传第六十.国学导航.202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