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修(?—253年),字孝先(一名郭修,《三国志·后主传》及《费祎传》中载为郭循),凉州西平人。三国时代曹魏官员,官至中郎将(可能是伪称,曹芳诏称郭修为“故中郎”,裴松之则指郭修只是“西州之男子耳”)。被蜀汉卫将军姜维俘虏后降蜀汉,后因刺杀了蜀汉大将军费祎而被处决。魏帝曹芳下诏追封郭修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赐谥威,其子承袭父爵,加拜奉车都尉,获赏银千鉼,绢千匹。
人物生平
郭修,西平郡人。蜀汉将领姜维攻打西平郡时,郭修被蜀汉军擒获。据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孙盛《魏氏春秋》记载,郭修字孝先,一向有功绩德行,著名于西州。在一次对蜀汉战事中被姜维所俘,但郭修不为所屈。蜀汉皇帝刘禅以郭修为左将军。然而郭修更想找机会刺杀刘禅,平日利用向刘禅道贺的时机,一边拜贺一边趋前,希望接近刘禅,却总是被其侧近阻隔,难以得手,于是郭修决定另觅刺杀对象。魏嘉平五年(253年),蜀汉大将军费祎于汉寿县开办正月大会,郭修当时在座,乘费祎欢饮沈醉之际,亲手刺杀费祎。郭修自己也在此年身死。同年八月,魏帝曹芳下诏:“已故的中郎西平人郭修,节操高尚,行为可嘉,忠于朝廷,矢志不移。过去蜀将姜维侵犯郭修的本郡,将郭修抓到蜀地。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北上,图谋袭击大魏,经过汉寿的时候,设宴召请宾客。郭修在广坐之中手刃刺杀费祎,其勇赛过聂政,功绩超过傅介子。堪称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壮士。”朝廷为功臣追加褒宠,目的是为了表扬忠义之士;赐福于功臣的后人,是褒奖鼓励将来之人。朝廷追封郭修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号威侯。他的儿子承袭他的封号爵位,另加封为奉车都尉,赐银千鉼,绢帛千匹。以此来表示对死者和生者的爱宠,并使郭修的忠义精神永远传诵下去。
史籍记载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记载:
(齐王曹芳)诏曰:“故中郎西平郭修,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阴图窥,道经汉寿,请会众宾,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勇过聂政,功逾介子推,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夫追加褒宠,所以表扬忠义;及后,所以奖劝将来。”
人物评价
历代评价
曹芳:“故中郎西平郭脩,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阴图窥窬,道经汉寿,请会众宾,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
裴松之评曰:
臣松之以为古之舍生取义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诏所称聂政、介子推是也。事非斯类,则陷乎妄作矣。魏之与蜀,虽为敌国,非有赵襄灭智之仇,燕太子丹危亡之急;且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郭修在魏,西州之男子耳,始获于蜀,既不能抗节不辱,于魏又无食禄之责,不为时主所使,而无故规规然糜身于非所,义无所加,功无所立,可谓“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谓也。
人物争议
名字争议
在《三国志·蜀书》中,《后主传》及《费祎传》均记载费祎被刺杀之事,两处都称刺客为“魏降人郭循”;而在《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曹芳诏中,则称刺杀费祎者为“故中郎西平郭修”。同为《蜀书》中的《张嶷传》,记载张嶷曾引岑彭、来歙之事劝诫费祎慎防刺客,又指“祎果为魏降人郭修所害”。《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记载诸葛恪被孙峻设计杀死一事,裴松之引虞喜《志林》评论中,提起费祎被杀的例子,亦载“斯乃性之宽简,不防细微,卒为降人郭修所害”。脩、循二字形似,计《三国志》连裴注,“郭循”见录两处,“郭修”见录四处,加上考虑到“蜀不置史”的背景,故以郭修为本名。
参考资料
魏氏春秋.易文言.2024-07-31
卷三百五十九 ◎兵部九十.国学导航.2024-07-31
《三国志 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中华典藏.2024-07-31
北堂書鈔(唐)虞世南輯錄-●北堂書鈔卷第一百二十六 武功部十四.中华典藏.2024-07-31
《三国志》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第一范文网.2014-05-06
《三国志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中华典藏.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