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脐腐病,又称蒂腐病,是大棚西红柿经常发生的生理性病害,发病初期在幼果脐部出现水浸状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果实顶部凹陷变褐,严重时扩展到整个果实的三分之一。保护地、露地均有发生,但保护地重于露地。沿海(江)的砂壤土地区和干旱年份危害严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果实黑斑、腐烂,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
番茄脐腐病为番茄种植中的重要病害。特别是连茬种植的土地,发病率达3-5%,减产20-30%,严重时绝收,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特征
番茄脐腐病的主因为生理障碍(无病原菌),是番茄遇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时常见的生理失调症。
症状
该病一般发生在果实长至核桃大时。最初表现为脐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后逐渐扩大,致使果实顶部凹陷、变褐;病斑通常直径1--2cm,严重时扩展到小半个果实。在干燥时病部为革质,遇到潮湿条件,表面生出各种霉层,常为白色、粉红色及黑色。这些霉层均为腐生真菌,而不是该病的病原。发病的果实多发生在第1、2穗果实上,这些果实往往长不大,发硬,提早变红。
流行规律
在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番茄脐腐病的多发季节主要在5-9月。通常在植株结果期,外界高温干旱,西南风向的热燥风大,植株因缺水导致吸水能力减弱发病严重;还常发生在多雨季节过后接连干旱,特别是在梅雨过后突然干旱也常导致发病。田块间土壤中氮肥偏多,营养生长过旺导致土壤缺钙,果实不能及时得到钙的补充,能引发病害。栽培上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或施肥过重过浓引起烧根或根系发育不良,使根系的正常吸水能力受影响,均易发病。
病因
此病是由水分供应失调、缺钙、缺硼等原因导致的生理性病害。一般在第一果穗座果之后,植株处于生育旺盛阶段。遇干旱,特别是大棚栽培的,为预防灰葡萄孢或核盘菌的发生,采取降湿栽培措施,当叶片蒸腾需消耗大量水分,导致果实,特别是脐部的水分被叶片夺走时,造成果实内部水分失调,果实的生长发育受阻,形成脐腐。也因偏施氮肥,造成植株氮营养过剩,植株生长过旺,使番茄不能从土壤中吸收足够的钙和硼,致使脐部细胞生理紊乱,失去控制水分的能力而引起脐腐病的。有时沿江的砂壤土,因土壤含盐量较高,也易引发缺钙的生理障害,一般在土壤中硼的含量低于0.5ml/L,或果实中钙的含量若低于0.2%,均易引发脐腐病的发生。
此病喜高温、干旱环境。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发病盛期为5~9月。番茄的感病生育期是座果后1个月。
偏施氮肥、土壤有机质少、土壤干燥、土壤含盐量高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番茄开花结果期高干旱天气多的年份危害重。
防治方法
1.浇足定植水,保证花期及结果初期有足够的水分供应。在果实膨大后,应注意适当给水。
2.育苗或定植时要将长势相同的放在一起,以防个别植株过大而缺水,引起脐腐病。
3.选用抗病品种。番茄果皮光滑、果实较尖的品种较抗病,在易发生脐腐病的地区可选用。
4.地膜复盖可保持土壤水分相对稳定,能减少土壤中钙质养分淋失。
5.使用遮阳网复盖,减少植株水分过分的蒸腾,也对防治此病有利。
6.采用根外追施钙肥技术。番茄及甜(辣)椒结果后1个月内,是吸收钙的关键时期。可喷洒1%的过磷酸钙,或0.5%氯化钙加5mg/kg1-萘乙酸、0.1%硝酸钙及爱多收6000倍液,或绿芬威3号1000--1500倍液。从初花期开始,隔10--15d1次,连续喷洒2--3次。使用氯化钙及硝酸钙时,不可与含硫的农药及磷酸盐(如磷酸二氢钾)混用,以免产生沉淀。
7.田间管理,中耕时松土,且施草木灰200千克/亩,应施于7-8厘米土层内,以促进土壤透气、透水,增强植株抗病性,这些简易的方法可大大杜绝脐腐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