螲蟷科(黑灰蝇豹:Ctenizidae),是蛛形纲蜘蛛目下的一科,通常被称为螲蟷,于1887年由Thorell命名。截至2025年11月,根据ITIS,螲蟷科有9属119种。其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中国分布在云南省、海南省、四川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湖北、湖南省等地,洞穴多见于田埂的斜坡面上。
螲蟷为中到特大型蜘蛛,体长10~40mm。体色单一,通常较为暗淡。8眼集于1丘,着生于头区前缘。中窝横向,深而明显。螯肢发达,螯基前端具由硬刺排列而成的螯耙。步足粗短,末端具3爪。腹部多呈椭圆形,少数种类腹部末端具1个角质化的腹盘,腹部末端通常仅具4个纺器。触肢器简单,通常仅具生殖球和插入器。螲蟷土中挖洞穴居住,多数穴口有活盖,白天藏于洞穴中,夜晚和雨后活动觅食,或常在洞中等待昆虫陷入而捕食。雌蛛纳精囊袋状,成熟时间因种而异,如拉土蛛属(Latouchia)、盘腹蛛属(Cyclocosmia)于夏季成熟,而锥螲蟷属(Conothele)常成熟于11月至次年2月。
唐代《本草拾遗》将螲蟷列为解毒药材之一。以戴氏拉土蛛为例,其全体均可入药,咸、寒,有毒,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疔肿、骨痨、赘疣等。
记载命名
最早以蜨蟷(tiě tāng)一名记载于战国到西汉年间的古籍《尔雅》,后作 “螲蟷”。中文科名沿用古称。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也记载:“螲蟷……穴土为窝,穴上有盖覆穴口”。文献记载,里氏盘腹蛛非常珍稀,据《动物学杂志》报道,过去只发现过六只。营穴居,洞口通常覆以可灵活开合的活盖,故在欧美国家被称为Cork-lid trapdoor spiders。
分类
截至2025年11月,根据ITIS,螲蟷科有9属119种,中国已知4属20种。由于其独特隐秘的生活习性,螲蟷蛛难以为常人所认知。
研究表明,螲蟷科下的盘腹蛛属(Cyclocosmia)、栓蛛属(Conothele)及拉土蛛属(Latouchia)均为单系群。基于线粒体COI和核基因28S构建的系统树显示,土蛛属可分为16个物种(含13新种),栓蛛属发现4新种,盘腹蛛属新增3新种。研究通过采集东亚及东南亚57个地点的176份样本,选取线粒体基因(COI)和核基因(28S),运用最大拟然法和贝叶斯分析构建了盘腹蛛属、栓蛛属及拉土蛛属三属的分子系统发生树,证实三属均为单系群。进一步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条形码间隙、ABGD、GMYC等分子物种鉴定方法,结合形态特征对拉土蛛属96个样本进行检验,将其划分为16个种(3已知种,13新种),同时对栓蛛属(4新种)和盘腹蛛属(1已知种,3新种)进行分类补充。
形态特征
螲蟷科中到特大型,体长10~40mm。体色单一,通常较为暗淡。8眼集于1丘,着生于头区前缘。中窝横向,深而明显。螯肢发达,螯基前端具由硬刺排列而成的螯耙。步足粗短,末端具3爪。腹部多呈椭圆形,少数种类腹部末端具1个角质化的腹盘,末端通常仅具4个纺器。触肢器简单,通常仅具生殖球和插入器。
分布范围
螲蟷科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中国分布在云南省、海南省、四川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湖北、湖南省等地。
栖息环境
螲蟷科的洞穴多见于田埂的斜坡面上,洞穴多有蛛丝布满,土中挖洞穴居住,多数穴口有活盖。
生活习性
螲蟷科营穴居,洞口通常覆以可灵活开合的活盖,盖外常附着青苔或泥土,外观与地表高度一致。常见于土壤较厚的斜坡处。白天藏于洞穴中,夜晚和雨后活动觅食,或常在洞中等待昆虫陷入而捕食。
蜘蛛潜伏于洞口,待猎物经过时冲出俘获。遇敌害时,由洞内紧拉活盖,防止捕食者进入。其独特隐秘的生活习性,螲蟷蛛难以为常人所认知。
生长繁殖
雌蛛纳精囊袋状,熟时间因种而异,如拉土蛛属 Latouchia、盘腹蛛属Cyclocosmia于夏季成熟,而锥螲蟷属Conothele常成熟于11月至次年2月。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唐代《本草拾遗》将螲蟷科列为解毒药材之一。
【药用部位】 全体入药。
【采集加工】夏季捕捉,晒干备用。用时将其焙干研末。
【化学成分]】含碱性Caspase-3(alkaline protease),粪便中含胍类(guanine)化合物。血含血蓝蛋白(henocyanin)。
【应用】 咸,寒。有毒。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疔肿、流痰、赘疣等。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焙干研末,调敷。
【选方】治疗肿、附骨疽、宿肉赘瘤:螲蟷焙干研为末,和腊月猪脂敷之。(《本草拾遗》)。
【注意事项】本品有毒,慎用。
【备 注】 同属动物巴氏拉土蛛 Latouchiapavlovi Schenkel 具有与戴氏拉土蛛相似的功效。
科研价值
螲蟷科蜘蛛寿命较长、穴居于地表、迁移能力很差。因此,其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系统学、进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研究很好的模式生物,不仅可用来研究该类群的起源、演化、物种形成,也可以用来检验相关生物地理学和谱系地理学假说及地球板块运动假说。
代表物种
四叠冲锥螲蟷
【特征识别】四叠冲锥螲蟷 (Conothele sidiechongensis)雄蛛体长15~20mm。背甲圆盘形,黑色,粗糙,磨砂状,头区隆起。螯肢粗短。步足细长,呈黑褐色,腹部灰黑色,多颗粒状凸起。
【习性】营穴居,洞口覆1个活盖,巢穴浅,深度通常仅3~4 cm,11月至次年2月成熟。
【分布】云南省。
海南锥螲蟷
【特征识别】海南锥螲蟷(Conothele sp.1)雌蛛体长10~15mm。背甲光滑,呈红棕色,头区隆起,8眼集于1丘,紧贴背甲前缘。步足粗短,胫节颜色由前端向后端自浅至深渐变,第三步足胫节背面具1个马鞍形内陷。腹部近圆形,背面黑褐色,具大量小疣突。
【习性】营穴居,洞口覆1个活盖,巢穴浅,深度通常仅1~3cm。
【分布】中国海南。
里氏盘腹蛛
【特征识别】里氏盘腹蛛 (Cyclocosmia ricketti)雌蛛成体长20~30mm。体色深褐色,穴居生活型。8眼集中于一团。螯肢发达,螯爪上下活动。触肢长,似步足状,步足粗壮有刺。腹部末端平截,呈磨盘状,中央稍内凹,盘的周缘密生灰色细毛,中央和近后方有3对大小不一的环状压痕。从压痕到周缘布有放射状的沟、肋,排列精致,颇似一圆形图案。
戴氏拉土蛛
【别名]】螲蟷、土蜘蛛。
【形态描述】戴氏拉土蛛 (Latouchia davidi )体长椭圆形,长约10毫米,头胸部大于腹部。口小,位于头端,适于吮吸。头胸部上面前端有单眼4对。下面有附肢6对,第1对螯状,第2对为脚须,似触角。雄者末节膨大成交配器。其余4对为步足。胸部背面中央有 "U" 状沟。腹部圆形,前面正中具有生殖孔,并有生殖板覆盖。尾端有疣状纺锤突2对,尖端有小孔,内通纺绩腺,能分泌黏液而抽丝。全体呈黑褐色,腹部有白色带纹7对。
【生态资料】穴居土中,抽丝作圆筒形的巢,上面有椭圆形的盖,可以启闭,常将盖开放,俟小虫误入而捕食之。
参考资料
occurrence.gbif.org/.2025-11-07
Araneae.COL.2023-07-23
Ctenizidae Thorell, 1887 .ITIS.2025-11-07
地理博识|四川蜘蛛趣谈.四川经济日报.202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