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官字款五尖瓣盘,1985年3月于西安市北郊火烧壁东村南部出土,为晚唐定窑烧制的瓷器,现藏于西安博物院。
白釉官字款五尖瓣盘器型仿同时代金银器造型,采用花口、起棱压边等技法,盘口为五瓣花型、尖状花瓣,口径为13.5cm、高 3.4cm、足径为6.1cm;盘底阴刻有“官”字铭文,为施釉后未烧前刻划;瓷盘胎体轻薄,瓷化程度高,制作规整,通体施釉、釉质均匀纯净,釉色白中闪青、柔和细腻,表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艺术造诣。
白釉官字款五尖瓣盘造型精巧,釉色莹润,体现了定窑早期瓷器的风格。瓷盘造型既吸收了萨珊多曲长杯开放花朵式的样式,又保留了中华民族的内蕴意境,不仅展现了晚唐瓷器工艺的多样化,也表现出唐朝制瓷工匠的创造性与勇于创新的精神。
器物概况
尺寸外形
白釉官字款五尖瓣盘,盘口为五瓣花型、尖状花瓣,口径为13.5cm、高 3.4cm、足径为6.1cm;外底圈足内阴刻有“官”字铭文。瓷盘胎体轻薄、质密坚硬、色白、瓷化程度高,制作规整,通体施釉、釉质均匀纯净,白中闪青、柔和细腻。
工艺特点
白釉官字款五尖瓣盘底部的“官”字,是在施釉后未烧前刻划的,器型仿同时代金银器造型,采用花口、起棱压边等技法,瓷盘胎薄质细色白,坚硬致密,瓷化程度高,内外施满釉,釉质匀净,釉色白中闪青,光润晶莹,柔和细腻,淡雅脱俗,表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艺术造诣。
出土发掘
1985年3月的1天,西安华光劳动服务公司的建筑队在西安市北郊火烧壁东村南部进行施工时,在距地表0.6米处发现一批存于灰色陶罐中的窖藏瓷器,罐口盖一方砖,内装瓷器百余件,但因陶罐发现时已被挖破,待西安市文管会工作人员到达现场时,相当一部分瓷器已经破碎散失,经工作人员清点,此次出土较为完整的瓷器有52件,包括盘40件、碗12件,有3件“官”字款白瓷花口盘现展陈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三展厅,白釉官字款五尖瓣盘与其余出土瓷器均收藏于西安博物院。
火烧壁东村此次出土的窖藏瓷器共有“官”字款白瓷与无款白瓷两大类,其中带“官”字款的白瓷共有33件,除白釉残片1件,其余均为碗、盘类圆器:三尖瓣花口盘17件、五双脊瓣花口盘1件、五尖瓣花口盘6件、五宽瓣花口盘2件、五宽瓣浅口碗4件、敞口碗2件。
相关研究
年代推定
白釉官字款五尖瓣盘的出土地点在天宝长安的安定坊遗址,当时安定坊遗址居住的多为官宦人家。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城,后起义军失败,藩镇多次发生兵变,在长安城烧杀抢掠;公元904年,朱温毁长安城,十多年间,战乱不息,故白釉官字款五尖瓣盘与其它窖藏“官”字款白瓷应为晚唐时期官宦人家为躲避战乱而埋入地下以备后续挖出使用;另一说法为窖藏“官”字款白瓷的出土地点是火烧壁东村南,地处唐代安定坊的东侧偏南部,与史籍记载的唐干福寺位置相近,由此推断其或与唐朝干福寺有关,为千福寺寺院僧众避祸外逃时埋于地下,根据两种说法都可推定火烧壁窖藏“官”字款白瓷的埋藏年代为唐朝末期。
窑口推断
定窑以烧制白瓷著称,是继唐代邢窑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定窑创于唐终于元,历时长达六、七百年,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晚唐至五代十国(公元780-960年)为早期阶段,北宋至完颜守绪天兴三年(公元960-1234年)为中期阶段,金哀宗天兴三年至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234一1368年)为晚期阶段。早期定窑白瓷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早期定窑瓷器白烧造时采用一匣一器的仰烧法,为了避免柸体与窑具粘合,底部以石英砂垫隔,故烧成后器物的底部近釉处往往粘有石英砂粒,此为早期定窑特征。
据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统计,“官”字款白瓷在中国各地出土、博物馆收藏以及流散到中国以外见于著录的数量不足70件,火烧壁33件窖藏“官”字白瓷出土后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经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与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先后提出并鉴定,“官”字款白瓷为定窑烧造。火烧壁出土的“官”字款白瓷胎白坚硬,釉色白中闪青;造型仿唐代金银器碗盘,因采用一匣一器的仰烧法,器外留有凸凹不平的痕迹;圈足内粘砂粒及器底阴刻“官”字的字体特征,均可证明火烧壁出土的窖藏“官”字款白瓷具有定窑早期瓷器的特征,且定窑窑址也曾采集到过“官”字款瓷器的标本,再参照晚唐钱宽墓(唐光化三年,900年)出土的“官”字款白瓷与其它同时出土文物的特征,可推断窖藏“官”字款白瓷为晚唐定窑早期烧造作品。
“官”字含义
关于“官”字款白瓷上“官”字的涵义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官窑,“官”是官府机构光禄寺下属的“太官署”的简称,另一种观点认为“官”是“官样”的简写,为收取实物税的标准实物样。学者王长启认为,“官”字款瓷器是皇宫或各级官府向窑场专门订烧之器,且北宋以前未有“官窑”一说,宫中或官府用瓷多为“官搭民烧”或者官府自营监烧,“官”字款代表一种标记,署有此款的瓷器是官方认可的瓷器供应方,“官”字款白瓷出土范围较广,其墓主为皇亲国戚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权贵。定窑烧制的“官”字款白瓷一部分是为给宫廷烧制的贡品,一部分为给官僚、豪绅及寺庙烧制的用品。
相关文物
1985年3月,西安市北郊火烧壁东村南部出土的瓷器,包括白釉官字款五尖瓣盘在内共有52件,包括盘40件、碗12件,其中“官”字款白瓷共33件,其中三尖瓣花口盘17件、五双脊瓣花口盘1件、五尖瓣花口盘6件、五宽瓣花口盘2件、五宽瓣浅口碗4件、敞口碗2件,白釉瓿残片1件。
馆藏与展览
白釉官字款五尖瓣盘现藏于西安博物院,与同时期出土的33件“官”字款白瓷一同于馆内基本陈列“西安市——帝都万象”进行陈列展览,并配有云观博VR导览讲解。
价值与意义
白釉官字款五尖瓣盘以花瓣为边形,造型精巧,釉色莹润,二者交融,烘托出其凝重素净之美,体现了定窑早期的瓷器风格。瓷盘造型既吸收了萨珊多曲长杯开放花朵式的样式,又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内蕴意境,不仅展现了晚唐瓷器工艺的多样化,也表现出唐朝制瓷工匠的创造性与勇于创新的精神。
参考资料
“官”字款五尖瓣口盘.西安博物院.2023-11-30
寻宝陕博·白瓷“官”字款花口碟.陕西历史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4
古都西安——帝都万象.西安博物院.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