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经济是随着网络兴起而出现的一个新词,主要的意思是在家中上班,在家中兼职,在家中办公或者在家中从事商务工作,同时在家中利用消费也是宅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众多市民吃饭叫外卖、购物叫快递,催热了“宅经济”,只要能够送货上门,很多甘愿“宅”在家中,享受空调带来的凉爽而远离室外高温。

缘起

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在中国的台湾省地区很多人失业,找不到工作,他们就在家中通过网络找一些兼职,做一些网络商务活动,宅经济这词就是从台湾红起来。

本质

2009年的金融危机虽然给全球经济造成重创,却也催生了网购市场的火爆,而“宅经济”也成为了2010年最时髦的网络词汇之一。宅经济本质上是网络发展的结果,无论是在家经商,还是在家兼职,或是在家办公,其基础都是网络。虽然宅经济的兴起和这次金融危机在时间上重合,但是这只是偶然的巧合,即使是没有金融危机,宅经济也会兴起,在家办公、在家上班、在家兼职,在家商务,都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网购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也为“宅男宅女”们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而“宅经济”也成为了最时髦的网络词汇之一。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通过网购改变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某全球知名消费者研究机构通过对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沈阳市重庆市郑州市以及中国其他24个省区1000名15至45岁的消费者进行调查,发现“宅经济”在众多一二线城市兴起,成为低迷状态下经济新的增长点。

现象

失业后“宅”在家里

经济环境突然紧张起来,李乐鸣只好“宅”在家里。“看孩子,尽量不出门,至少这样还能节约支出。”“失败就像一个漩涡,卷进去就很难出来。”李乐鸣蜷缩在家中沉浸在迷茫的情绪里。学生时代的李乐鸣充满了抱负,“到30岁一定要做个百万富翁。”然而而立之年已过,他仍在迷茫中找不到方向。在李乐鸣的印象里,从2002年大学毕业之后,他失业的时间比工作的时间还要长。除了刚毕业时在设计院工作两年以及一些短暂的工作外,他一直处于失业中。

当经济学家们还在讨论经济形势一片光明的时候,李乐鸣在省会西南高新区一家工程公司谋到一份差事,之后他赶往了四川省。“灾后重建肯定有不少工程,只要揽上一个我就发大财了。”然而,揽工程没有他想像中那么简单,于是他选择了辞职。再之后,经济环境突然紧张起来,只好“宅”在家里。“看孩子,尽量不出门,至少这样还能节约支出。”李乐鸣无奈地说。

网上购物替代逛商场

“买衣服都是从网上看好款式而后去商场试穿,如果感觉合适再从网上买,这样能省下不少钱呢。田英是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金融危机后,业务受到了一些影响,虽然收入不算低,但肯定不能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地花钱了。”田英说。金融危机给田英带来了压力,也让田英找到了另一个购物的好途径。“在商场试好了衣服,从网上买,衣服质量是一样的,但有时能省下一半的钱呢。”田英的休息时间,除了充电,更多是泡在淘宝、有啊等购物网站上。

卖网游装备贴补生活

“胖猫”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已经改成了打网络游戏。对他来说,网游也是赚生活费的一个渠道。“50星法师攻防,本区排名前十,150元。”在一款网络游戏里,“胖猫”正在吆喝着卖宝宝。“胖猫”是一个餐馆的厨师,除了上班,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已经改成了打网络游戏。对他来说,网游不但是个休闲的方式,也是赚生活费的一个渠道。“上次带小号升级,3天的时间挣了500块钱,虽然比较辛苦,但也值了。”“胖猫”说,拿着“带练”挣到的钱,首先给家里装上了宽带。“这样就更方便了,下班以后的时间都消磨在网游里了,卖个宝宝能挣100多块钱,而后再弄点装备啥的摆摆摊。”虽然网游里的装备价格不断下降,但“胖猫”仍然乐此不疲。“金融危机了,钱都不好挣,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这样还能赚个饭费。”他说。

潜力

嘉和一品粥金源店汪店长说:“由于持续高温,店里外卖订餐数量有所增加,送餐人员由原来的3名增加到5名。平日午后1点左右就很少有人打电话订餐了,但是现在订餐时间会延长1个小时。”

麦当劳北京地区公关部的孙剑也表示,在过去两天中麦当劳的外卖销量有非常大幅度的提高,但他未给出具体数据。

高温下生意红火的不只是餐饮外卖。随着网上购物的发展,日常用品也可以通过快递轻松购买,使人们免去顶着烈日出门的烦恼。

中国最大的网络购物平台淘宝网公关部经理颜乔说,由于高温,消夏类产品,包括空调、电扇等电器产品销量直线上升;另外夏日服饰销量亦呈现上扬趋势。

颜乔说:“高温天气下,由于网上购物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网店相对实体店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专营女式服装的网店店主张健说,酷暑高温为原本进入销售淡季的店铺提供了新商机。他说:“现在本应是夏装销售淡季。因为女孩子们早已备齐夏天的衣服,而秋天还远。但是高温天气下,不少本打算到商场购物的顾客也来网购了,所以最近生意还不错。”

网名为“小果”的济南市女孩儿方琼前天刚上网买了一件T恤。有两年多网购经验的她告诉记者:“我本来挺喜欢逛街的,但最近济南太热了,不想出去。想逛了,就去网店里逛逛过过瘾。”她还说,以前买衣服都要到街上的实体店里试穿,看好了款式和型号再到网上“淘”,但连试穿都省了。

快递服务让不少人都和方琼一样省去了酷暑出门的麻烦,而快递公司的工作人员们则在烈日下奔波于城市各个角落送货。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

疫情期间人们对线上购物的需求激增,青海省商务厅下发通知,支持各类商业企业采取线上销售、送货上门、无接触配送等灵活经营方式。许多超市、便利店积极探索“线下”转“线上”的销售模式。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除生鲜类产品大幅增长外,宠物生活、游戏设备和健身训练类的商品品类,成交额都同比增长了200%以上。手游、直播、网购等以手机为基础的行业出现增长,新零售行业出现新的变化。此外,AI、VR、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电子商务,能够更加匹配人们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新锐解读

对于“宅经济”的解读非常新锐,不是停留在浮光掠影的层面,而是一组以系列报道形式,选取独特的角度,是对“商”的深挖式报道。就报道形式而言,这种图文结合的新颖报道方式,可读性很强。认为这组报道和商报的“商”字定位结合得很好。商报类似这种杂志化的报道,对于巩固商报的形象和提高公信力都极其有益。

“宅经济”在一个时间段内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商业模式,和现有的实体商业模式互补。网络颠覆了人们在以往商品生产到消费者手中的流通方式,使这个过程更简化了,而且也为很多年轻人或是小资本创业提供了可能,是对传统营销方式的补充。但从消费角度而言,大陆的信用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偶尔出现的极端案例会对整个经济模式产生负面影响。就单纯的网络经营而言,如果是一个全新的品牌,仅靠单一渠道推广确实存在一定难度。

所以从长远来看“宅经济”和传统的商业模式将会互相渗透,传统商业模式可能会吸纳网络经济作为另一种服务渠道,而网络经济到一定程度也将会浮出水面,开实体店。

此外,知识产权自主产业化可能会是现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将流行的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品牌的创作者和经营将会分离的这种新经济形式可能会兴盛起来,这也是值得我们商报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挖掘价值

某种程度上来说,“宅经济”实际上可以说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别称”。从经济学的角度它其实不是一个新东西,但是这种提法更为新潮,也更形象。从媒体报道而言,商报这种创新包装的手法体现出了媒体对于读者阅读方式的理解,“宅经济”这三个字初看时,觉得一头雾水,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被吸引想进一步阅读下去。就这组报道而言,可以说商报对于当前的经济潮流动向把握的非常好,敏锐地感受到了经济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从细微处着手,挖掘出了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而具体而微的深入式报道,也给读者提供了非常具有可看性和参考性的信息。

而报道的形式也符合了“读图时代”的时代性。发掘出了已经成为消费“中坚力量”的80后的消费特性,可以说他们已登上历史舞台并在推动经济发展,现在商家如果要捕捉商机应该从他们身上挖掘。

现在网络提供的铺天盖地的信息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关于这个话题商报这组报道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现在经济研究很好的题材,关于这个话题还有很多可以衍生下去的东西。

就“宅经济”带来的“概念”,我觉得还有很多种概念可以探讨,简单而言,有如“信用经济”、“道德经济”、“自由经济”、“最互利经济”、“朝夕经济”、“视觉经济”、“手指经济”等等,以后有机会我会把此形成文字和商报读者交流。

此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宅经济”模糊了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概念,就如我们在报道中提到的“家庭循环经济”概念(此循环非彼循环)。就教学而言,未来类似于百货管理公司的网络专业管理公司专业也可能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疫情影响

工作靠远程办公、三餐靠生鲜配送、看病靠在线问诊……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肺炎疫情发生后,虽然旅游、餐饮、线下娱乐等行业受到一定冲击,但网络购物、餐饮外卖、网络游戏等“宅经济”逆势爆发,打开发展空间。

未来前景

根据瑞士信贷的研究报告预测,在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总规模将达到人民币4.51万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800%。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所以网络购物不仅仅是宅经济的一个亮点,是“宅一族”宅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将成为未来经济的支柱。

通过网络购物的人将越多越多。以后我们不仅仅是通过淘宝网购买各种物品,通过京东集团购买电器,通过当当网购买书籍,还将通过网络买菜、订餐、订票,网络购物将服务于人们的“衣食住行”,服务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成为主流的经济方式,与我们的经济生活密不可分。

除了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和网络交易三大亮点之外,宅经济还有更多的亮点等待发掘,例如SNS社交网站、微博营销、创意产业、低碳生活、服务产业等等。

可以肯定的是,"宅经济"因危机而繁盛,却绝不会因危机的平复而逝去。"宅经济"产业的逆势悄然崛起,将推动未来一波又一波经济生态的良性循环:网购平台运用价格优势和快速调货来刺激人气,成功提升营业额,第三方支付平台负责结算;网购经营者竞相提供限时宅急送,使消费者在经济不景气中获得更省心贴心的服务,快递产业因而备受瞩目;同理,保持"宅经济"产业链畅通活跃的软性设施如网络通讯软件、橱窗推荐软件等;硬件设备如宽带网络以及电脑设备制造商等也将随"宅经济"而起舞。

参考资料

疫情之下"宅经济"火爆,前景如何? 15位专家解读.money.163.com.20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