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起,港灯供应电力予在香港岛北部行走的香港电车。至2004年,港灯在供电范围内设立的配电站共有3570个。由1998年至2008年,香港电灯已加了7次电费,累积升幅超逾30%。

正文

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港灯(港交所:0006),是香港两家主要的电力供应商之一(另一家为中华电力)。香港电灯提供香港岛、鸭脷洲南丫岛的电力,主要发电设施设在南丫岛,为煤、油两用机组,发电量为3,420兆瓦。

香港电灯成立于1889年,总部设于香港坚尼地道44号“港灯中心”。大股东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长江企业控股有限公司,透过长江基建集团持有。公司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注册及上市,主席为霍建宁。2004年资产帐面价值为378亿5600万港元,纯利为62亿8千万港元。

历史

香港是亚洲其中一个最早有电力供应的城市。1888年,香港政府与香港电灯签署首份电力供应合约,港灯供应的电力把食水抽上太平山顶,同时为港岛区的路灯提供电力。1890年12月1日下午6时,港灯开始为香港岛部份地区供电,包括中环商业区的电街灯。首间电厂为湾仔发电厂,位于湾仔星街,初期发电量100千瓦。除发电机组厂房外,亦设有员工宿舍及办公大楼。除中环以外,今日的日街、月街、星街、光明街及电气街一带,是首先有电力供应的地区,日、月、星三条街道的命名与《三字经》里的“三光”有关,源于《三字经》里“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比喻电力带来光明。星街发电厂于1922年拆卸。

1910年,西环及洋人聚居的太平山顶亦开始有电力供应。为应付需求的增长,港灯在北角炮台山兴建第二间发电厂,是为北角发电厂并在1919年启用,初期发电量3,000千瓦。电气道及大强街(PowerStreet)因此发电厂而得名。1922年起,港灯供应电力予在香港岛北部行走的香港电车。北角发电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受破坏,战后经过维修并继续使用至1970年代末,其后拆卸并建成住宅城市花园。

香港岛的电力需求仍持续增长,1968年,港灯在鸭脷洲兴建全电脑化的发电厂,采用燃油发电,1981年落成,发电量1,061兆瓦。1978年9月,港府正式批准港灯在南丫岛兴建更大规模的发电厂,1984年落成后逐渐取代鸭洲发电厂,1989年12月,鸭脷洲发电厂正式停止运作,其后改建成住宅海怡半岛。

南丫发电厂位于南丫岛菠萝嘴,占地50公顷,共分三期发展,第一期包括三台250兆瓦燃煤发电机组,于1984年完成,第二期则包括三台350兆瓦燃煤发电机组,一台55兆瓦及六台125兆瓦燃气轮机,于1991年完成,第三期包括两台350兆瓦燃煤机组,于1997年完成。2002年,现有两台125兆瓦燃气轮机被改装成联合循环机组,可额外生产115兆瓦电力。

港灯在1981年被香港置地收购,1983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前途问题未决,加上利率高企,当时负债的置地把港灯以低价出售予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

现况

香港电灯的供电地区包括香港岛鸭脷洲南丫岛。供应50赫交流电,电压为220伏特单相电及380伏特三相电。港灯输电系统分别以275千伏特、132千伏特及66千伏特输电,配电则采用22千伏特、11千伏特及380伏特。香港电灯与中华电力的供电系统联网,在北角与红磡之间以跨海电缆连接。联网的优点是在紧急时为对方提供电力支援,亦可以把电力互相传送及减低电量储备,联网在2004年的输电量为720兆伏安。

2004年底,南丫岛发电厂共有8台燃煤机组,5台燃气轮机及1台联合循环机组,总发电量为3,420兆瓦。政府在2000年5月批准港灯在南丫岛发电厂侧加建新的发电厂,以天然气燃料发电。新厂原定于2004年启用,但由于用电需求未达要求,新厂延迟至2006年投产。为了支持再生能源发展及保护环境,港灯在南丫岛大岭兴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座风力发电站(南丫风采发电站),设有800千瓦风力发电涡轮机,将于2006年开始运作。港灯的系统控制中心位于鸭脷洲电灯大楼,全日24小时监控整个供电系统,在1999年7月启用。1997年至今,港灯的供电可靠度达99.999%。

为把电力输送至香港岛北部,及避免影响郊野公园的环境,香港电灯在港岛共兴建了4条电缆隧道,内铺设275千伏电缆。第一条电缆隧道连接华富至宝云道,全长3.1公里,1988年落成。第二条电缆隧道由南风道至柏架山,全长5.7公里,1993年完成。两条隧道内皆设有电动车。由田湾至华富邨及华富邨至数码港亦建有分别长约0.8公里的电缆隧道。至2004年,港灯在供电范围内设立的配电站共有3570个。

香港电灯的业务在1979年起受香港政府的利润管制协议监管。政府与港灯在1994年1月1日开始为期15年的协议,但并非专营协议,并无指定可供电的地区,新的供电商理论上可进入市场。

海外业务

香港电灯在澳大利亚泰国皆有投资,主要属电力供应业务。港灯在澳大利亚拥有配电网络,在泰国则投资于燃气电厂。2004年12月则向长江基建收购英国北部气体分销网络。

争议

在1997年后至2000年代初期,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连续数年不景,在通货收缩的情况下,香港电灯仍坚持大幅增加电费,与此同时,香港电灯却向股东派发高额股息,持续受到社会各界人士非议。

由1998年至2008年,香港电灯已加了7次电费,累积升幅超逾30%。直至2008年,香港电灯每一度电(连燃料附加费)为港元$1.274,而香港另一间电力公司中华电力,每一度电(连燃料附加费)则为港币$0.911。香港电灯比起中华电力足足贵了40%。

是年2月,中电断电事故,导致港灯用户受害,两电助理营运总监遂即宣告在来季下台。

未来发展

香港电灯的利润管制协议将于2008年届满,香港特区政府于2005年12月发表电力市场第二期咨询文件,建议降低电力公司的回报率及引入竞争。政府建议在2008年后更改计算准许利润的方式,包括把电力公司的资产分成发电机组、输配电网及环保装置三大类,并将现时15年的协议年期改为10年,在10年后进行检讨,可延期5年。

参考资料

《两电利润拟降至1成以下》,明报,2005年12月30日

《能量之城》,香港电台电视部,2004年12月8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