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曼巴蛇(英文:Green Mamba),是眼镜蛇科曼巴蛇属的物种,包含东部绿曼巴蛇(英文:Eastern Green Mamba;学名:Dendroaspis angusticeps)和西部绿曼巴蛇(英文:Western green mamba;食虫类:Dendroaspis viridis)。截至2025年5月,在ITIS中收录其有效科学分类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爬行纲有鳞目眼镜蛇科-曼巴蛇属。

绿曼巴蛇历史悠久,它毒性剧烈,长期令非洲人恐惧。1849年,首次被动物学安德鲁·史密斯(Andrew Smith)发现并命名,后经历多次重命名;1946年,由爬行动物学家薇薇安·菲茨西蒙斯(Vivian FitzSimons)通过细致研究,将其与黑曼巴蛇区分开来;2016年,通过基因分析,确认东部绿曼巴蛇与黑曼巴蛇的近亲关系,深化了对其生物特性和演化的认知。绿曼巴蛇为中型毒蛇,成年体长约1.2-2.4米,身体细长,头部狭窄呈棺材形,眼睛中等,瞳孔呈圆形。绿曼巴蛇的整体呈绿色,其物种中的西部绿曼巴蛇头部至躯干前半段亮绿,腹部黄绿,尾部渐变为橙或黄;而东部绿曼巴蛇通体亮绿,幼蛇多为蓝绿或青绿。它们主要分布于东非和西非的沿海森林,喜高湿度、植被茂密区域,适应力强。作为日行性独居蛇类,绿曼巴蛇行动敏捷,性格羞怯,遇威胁才攻击。以伏击或主动追击方式捕食小型树栖生物,天敌主要是猛禽和大型鹭科。绿曼巴蛇在雨季交配,雌性于10-11月产卵,每窝4-17枚,繁殖期约90天,幼蛇孵化后即独立生存。绿曼巴蛇的野生寿命约12-14年。

截至2025年5月,绿曼巴蛇物种在《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均被评估为无危(LC, Least Concern)等级。绿曼巴蛇在多领域具有一定的价值,在医学领域,其毒液中的mambaquaretin-1肽有望治疗多囊肾病,毒素Fasciculin 2助力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部分肽对多种癌细胞有细胞毒活性;在生物进化方面,其毒液研究为毒素进化和曼巴蛇属蛇类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关键信息。

历史

溯源

绿曼巴蛇以其剧烈的毒性,令非洲数代人闻之色变、心生畏惧。被其咬伤后,毒液迅速发作,可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在非洲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它一直是令人谈虎色变的存在。

发现

1849年,动物学安德鲁·史密斯(Andrew Smith)在纳塔尔和马普托湾首次发现该物种,并将其命名为“Naja angusticeps”。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对其进行了多次重命名,在不断探索和认知中试图更准确地界定它的分类地位。

区分确认

1946年,爬行纲学家薇薇安·菲茨西蒙斯(Vivian FitzSimons)通过对颜色、鳞片、体型以及行为等多方面特征的细致研究,成功将绿曼巴蛇与黑曼巴蛇区分开来,使得人们对这两种蛇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蛇类分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基因辨亲

2016年,借助先进的基因分析技术,研究发现东部绿曼巴蛇与黑曼巴蛇存在近亲关系。这一成果从基因层面揭示了它们之间的演化联系,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绿曼巴蛇生物学特性和物种演化历程的理解 ,也为后续的蛇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命名与分类

词源

属名

绿曼巴蛇所属的曼巴蛇属学名“Dendroaspis”源于希腊语,是一个复合词汇。其中,“dendron”在希腊语中意为“树”,体现该属蛇类多栖息于树木间、善于攀爬的习性;“aspis”曾被用于泛指毒蛇,如今仅适用于少数蛇类,用以强调曼巴蛇属物种具有强烈的毒性,极具危险性。

物种名

绿曼巴蛇中的东部绿曼巴蛇的学名“Dendroaspis angusticeps”意为“窄头树蛇”,其中“angusticeps”在拉丁语中是“窄头”的意思;西部绿曼巴蛇的学名“曼巴蛇属 viridis”稍有不同,“viridis”意为绿色,所以“Dendroaspis viridis”的意思是“绿树蛇”。

俗名

绿曼巴蛇的俗名“mamba”源自斯瓦希里语祖鲁语。绿曼巴蛇是东部绿曼巴蛇和西部绿曼巴蛇两个物种的合称(不是属名也不是单一物种名)。

命名

绿曼巴蛇中的东部绿曼巴蛇,其学名“Dendroaspis angusticeps”由A. Smith于1849年正式描述;而西部绿曼巴蛇的学名“曼巴蛇属 viridis”,则由Hallowell于1844年正式描述。

分类

截至2025年5月,在ITIS中收录其有效科学分类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爬行纲有鳞目眼镜蛇科曼巴蛇属。绿曼巴蛇包含东部绿曼巴蛇和西部绿曼巴蛇两个物种。

体态特征

体型

绿曼巴蛇为中型毒蛇,成年绿曼巴蛇体长4-7英尺(约1.2-2.1米),部分东部绿曼巴蛇可长至近8英尺(约2.4米),幼蛇平均体长14-24英寸(约35.6-61厘米)。

外观

绿曼巴蛇身体细长流线,覆盖光滑鳞片,头部狭窄呈棺材形。眼睛中等大小,瞳孔圆形,适应树栖生活的视觉需求。

颜色

绿曼巴蛇整体呈绿色;其中的西部绿曼巴蛇的头部至躯干前半段为明亮绿色,腹部黄绿色,尾部渐变为橙色或黄色,鳞片间有深色边缘(黑色细纹),幼体常为青绿色;东部绿曼巴蛇通体亮绿色,具天鹅绒质感,无深色边缘,成年个体偶见黄色鳞片,幼蛇则多为蓝绿色或青绿色,随生长逐渐转为成体体色。

分布栖息

分布

绿曼巴蛇中的东部绿曼巴蛇主要分布于东非沿海热带森林,包括肯尼亚坦桑尼亚马拉维津巴布韦赞比亚、莫桑比克和南非;西部绿曼巴蛇则栖息在西非沿海雨林,涵盖冈比亚塞内加尔几内亚、塞拉利昂、科特迪瓦加纳、多哥等国家。

栖息

绿曼巴蛇以茂密森林、椰子林、腰果树丛及灌木带为主,偏好高湿度、植被覆盖度高的区域。具备强适应性,可在人类居住区周边的浓密灌木丛中筑巢,甚至进入房屋附近活动,海拔分布可达4000英尺(约1200米)。

生活习性

活动模式

绿曼巴蛇是典型日行性蛇类,白天活跃觅食,夜间栖息于树冠层。行动敏捷,地面爬行速度可达7英里/小时(约11.3公里/小时),树栖时依靠身体柔韧性在枝叶间快速穿行。

行为特点

绿曼巴蛇独居性强,除交配期外极少与同类互动。性格羞怯,遇人类或捕食者时优先选择逃逸,仅在受威胁(如被捕捉或骚扰)时发起攻击。毒液致命但咬人事件罕见,咬伤多因误触或主动挑衅所致。

捕猎策略

绿曼巴蛇兼具伏击与主动追击:常静止于枝头等待猎物靠近,或主动搜索鸟巢及栖息的小型动物,咬中后迅速释放,待猎物因毒液麻痹后吞食。

生长繁殖

交配期

绿曼巴蛇集中于雨季(4-6月),雄性通过气味追踪雌性,交配后短暂共处。

产卵与孵化

绿曼巴蛇雌性于10-11月在空心树落叶层或腐殖质中产卵,每窝4-17枚,卵期约90天,幼蛇破壳后即具备独立生存能力,体色与成体略有差异(幼体多为青绿色或蓝绿色)。

寿命

绿曼巴蛇的野生个体寿命约12-14年,人工饲养条件下可能略长,依赖食物供应与环境安全。

种间关系

捕食

绿曼巴蛇以小型树栖生物为主食,包括鸟类、鸟卵、蜥蜴、蝙蝠及偶尔捕食的小型哺乳动物。

天敌

绿曼巴蛇的自然天敌较少,主要包括猛禽(如鹰、隼)及大型鹭科(如黑头鹭)。

生存现状

绿曼巴蛇的生存威胁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包括森林砍伐导致栖息地碎片化、城市化扩张及偶发的针对性捕杀,但因适应性强,种群数量目前保持稳定。

物种保护

相关价值

医学研究

治疗多囊肾病

绿曼巴蛇毒液中含有的一种名为mambaquaretin-1的57-残基肽,对治疗多囊肾病具有潜在价值。多囊肾病患者的肾脏会出现充满液体的囊肿,影响肾脏功能,严重时可致命。治疗该疾病的vaptan药物虽能干扰2型抗利尿激素受体,但对肝脏有毒性。而mambaquaretin-1同样作用于该受体,且选择性更强,对155种其他G-蛋白偶联受体及15种离子通道无活性。研究表明,给患多囊卵巢综合症肾病的CD1-pcy/pcy小鼠每日注射13μg的mambaquaretin-1,持续99天,小鼠囊肿数量减少33%,大小减小47%,且未出现快速耐受性和明显毒性,这表明它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多囊肾病的药物。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

从绿曼巴蛇中的东方绿曼巴蛇,分离出毒素Fasciculin 2,是一种可逆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尤其是阿尔茨海默氏病中,乙酰胆碱水平降低,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被认为对治疗此类疾病有效。通过对Fasciculin 2等毒素与乙酰胆碱酯酶配位化合物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计算机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机制,为开发相关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抗肿瘤研究

绿曼巴蛇中的东方绿曼巴蛇,其毒液中纯化出的两个具有结构抗性的肽,对人非小细胞肺腺癌A549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其中效力更高的肽(针对A549细胞的 LC₅₀=56±4μg/ml)与先前描述的毒素C13S1C1相同,它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LC₅₀=62±2μg/ml)和结直肠腺癌HT-29细胞(LC₅₀=110±4μg/ml)也具有细胞毒性。这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潜在的活性物质。

生物进化研究

毒素进化研究

对绿曼巴蛇毒液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毒素的进化。绿曼巴蛇毒液中的多肽仅属于少数毒素家族,主要由突触后作用的短链和长链神经毒素毒蕈碱型心脏毒素以及树状毒素等组成。通过与同属的黑曼巴蛇等其他蛇类毒液对比,发现主要蛋白质的身份及其相对丰度存在明显的种间变异。这种差异反映了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压力下,蛇类毒液毒素的进化方向不同,为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的变异和选择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系统发育研究

在重建曼巴蛇属系统发育过程中,绿曼巴蛇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包括绿曼巴蛇在内的曼巴属蛇类进行全属毒腺转录组学和高分辨率自上而下的毒液分析,揭示了不同曼巴蛇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分支。例如,研究发现绿色曼巴蛇主要表达3FTx主要毒液,而黑曼巴蛇毒液主要由树状毒素I和K组成,这些差异为理解曼巴属蛇类的系统发育提供了关键信息。

参考资料

Green Mamba Animal Pictures.a-z-animals.com.2025-05-01

绿树眼镜蛇(Dendroaspis angusticeps).inaturalist.2025-05-01

Green Mamba.a-z-animals.com.2025-05-01

Dendroaspis Schlegel, 1848.itis.2025-05-01

Green Mamba(Dendroaspis angusticeps).iucnredlist.2025-05-01

Western Green Mamba(Dendroaspis viridis).iucnredlist.2025-05-01

The Green Mamba: Africa's Venomous and Deadly Treetop-Dwelling Serpent.www.wideopenspaces.com.2025-05-01

Green mamba venom could treat kidney disorder.pubs.acs.org.2025-05-01

Green mamba peptide targets type-2 vasopressin receptor agains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25-05-01

The medical threat of mamba envenoming in sub-Saharan Africa revealed by genus-wide analysis of venom composition, toxicity and antivenomics profiling of available antivenoms.sciencedirect.2025-05-01

Top-down venomics of the East African green mamba, Dendroaspis angusticeps, and the black mamba, Dendroaspis polylepis, highlight the complexity of their toxin arsenals.sciencedirect.2025-05-01

Eastern Green Mamba .the online zoo.2025-05-01

Mamba verde orientale – Dendroaspis angusticeps.animali-velenosi.2025-05-01

Eastern green mamba {Dendroaspis angusticeps} head portrait, captive, from East Africa.www.naturepl.com.2025-05-01

Western Green Mamba.animalia-life.club.2025-05-01

Eastern Green Mamba Symbolism and Meaning.truespiritanimal.org.2025-05-01

10 Facts About The Green Mamba.snakeradar.com.2025-05-01

Rescued green mamba eggs hatching.africageographic.com.2025-05-01

In silico analysis of binding of neurotoxic venom ligands with acetylcholinesterase for therapeutic use in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25-05-01

Peptides with in vitro anti-tumor activity from the venom of the Eastern green mamba, Dendroaspis angusticeps (Elapidae).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2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