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庙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记叙性散文、碑文。淮阴侯庙记碑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韩信故里景区,立于淮阴侯庙前。
宋· 苏轼
龙之所以为神者,以其善变化而能屈伸也。夏则天飞,动其灵也,冬则泥蟠[1],避其害也。当嬴氏[2]刑惨网密[3] ,毒流海内,销锋镝[4],诛豪俊[5]。将军乃辱身污节,避世用晦,志在鹊起豹变[6] ,食全楚之租[7],故受馈于漂母[8]。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9] ,气盖万夫,故忍耻胯下[10]。乎[1l] 山鬼反璧[12],天亡秦族,遇知己之英主,陈不世之奇策,崛起蜀汉[13] ,席卷关辅,战必胜,攻必克,扫强楚,灭暴秦,平齐七十城,破赵十二万。乞食、受辱,恶足[14]累大丈夫之功名哉!然使水行未殒,火流犹[15] ,将军则与草木同朽、麋鹿俱死,安能持太阿之柄[16] ,云飞龙骧,起徒步而取侯王?噫!自古英伟之士,不遇机会,委身草泽,名湮灭而无称者,可胜道哉?乃碑而铭之曰:
书轨新邦[17] ,英雄旧里。晦露朝翻,山烟暮起。宅临旧楚[18],庙枕清淮[19] ;枯松折柏,废井荒台。我停单车,思人望古,淮安市少年,有目共睹,不知将军,用之如虎[20]。
写作背景
淮阴区故城(今淮阴县码头镇)最迟在唐朝就有淮阴侯庙,用以记念大乡贤、汉代大军事家、淮阴侯韩信。唐许诨诗云:“刘伶台下稻花晚,韩信祠前枫叶秋。”到北宋年间,苏轼写碑记时,庙内已是“枯松折柏,废井荒台”。足资印证。苏轼在宦海中沉浮奔波,至少有十余次经过淮上,其诗中有“默数淮上十往来”句。其间,他与淮阴、楚州的文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篇碑记就是他在淮逗留期间,应淮安市官绅之请而写的。
注释:[1]泥蟠:指蛰伏泥土中以避严寒之侵。[2]嬴氏: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姓嬴名政,故称为嬴氏。[3]刑惨网密:秦统一后定严法,用酷刑,如《秦律》中规定:“弃灰于道者刑”。并保留了商鞅变法时期的刑、刑、黔刑等。[4]销锋镝:秦统一后,把夫下的兵器都加以没收,运到都城咸阳,铸成十二个巨大的铜人,置于皇宫前。[5]诛豪俊:指诛杀六国的英杰之士,坑杀天下儒生。[6]豹变:象豹文那样显著的变化。《易·革》: “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刘峻《辨命论》:“视彭、韩之豹变,谓鸷猛致人爵”。彭、韩,指彭越与韩信,均以功封王。[7]食全楚之租:食通饲,给人吃;租,租赋。垓下之战后,韩信被徙封为楚王,其封地约当战国后期楚国的疆域,故云其“食全楚之租”。[8]受馈于漂母:据《史记·淮安市侯列传》载:韩信少年贫困,在淮阴城下钓鱼,有个漂絮的老妇人给他吃了十几天饭,后来韩信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封为楚王,就拿千金报答她。[9]六合:旧称淮阴市中,有屠中少年拦住侮辱他说,你如果勇敢,就杀死我;否则上,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终于忍辱从其胯下钻了过去,引起一市人哄笑。[11]洎:及、到。[12]山鬼:此处指主山川之神。反璧:《左传》鲁僖公二三年:“晋晋文公(文公)至曹(僖负羁)乃馈盘,置璧焉。公子(重耳)受飨反璧”。反璧,即还其璧。后将谢绝或退还别人的馈蹭曰返璧。古代祭祀天地,以黄琮祭天,苍璧祭地,苍璧之于帝王,即隐喻江山天下。反璧即隐喻失去江山天下。[13]刘邦初封汉王,都汉中市。古代汉中属巴蜀地,故称蜀汉。韩信在汉中被刘邦拜为大将。[14]恶足:怎么能够。[15]此句的意思是:但是,如果使其象水行势衰而未消失,象火蔓延流动而犹熄灭。火熄灭,引申为军队溃败。[16]太阿之柄:即太阿之剑。太阿亦作泰阿,古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干将所铸。[17]书轨新邦:秦统一后,“书同文,车同轨”。“新邦”,淮阴区为秦统一后新置县,故云。[15]宅临旧楚:淮阴县在先秦时属楚国,故云。[19]庙枕清淮:淮阴侯庙在淮阴故城,淮阴故城位于古淮河与泗水交汇处的淮水南岸,古泗水又称清水、清河,故云。[20] 据《史记·淮安市侯列传》:韩信功成名就,封为楚王后,对曾经侮辱过自己的淮阴屠中少年,不仅没有惩治,还封他为中尉,成为“用之如虎”的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