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街,又名锦水街,位于德化县九仙山麓,赤水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海拔970米,常年云遮雾绕,人称“重庆市”、“天街”。
赤水街介绍
赤水市含有以锦水制火之意。相传宋绍兴三年(1133年),曾有客商在赤水街北二里之牛棚格下建店铺,但生意萧条。当时有位阴阳家陈朗赞此地钟灵秀,只嫌双髻山丙向属火,而且店铺民居多木结构材料,恐有火灾之虞。当地居民信以为真,遵其旨意,筹集银子,在街头开“楼梯岭”、锲“石龟”、修“水巷”、砌“七星火”、建“德水殿”以制火邪。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正式迁移现址,称锦水街,清设赤水格市,后改称为赤水街。
赤水街早在400多年前就是尤溪县、大田县、永春县商贾来往的主要通道和商业要地。民国以来,商业营业额占全县四分之一。建国后,集镇建设又得到了很大发展,邮电、金融、商业网点配套齐全,设有邮电支局,开通了程控电话。街道商店栉鳞次比,尤其是五日一集市,来往旅客络绎不绝,贸易更为繁荣。
赤水街是德化县西半部的交通要道,与锦洋、小铭、西洋、湖岭等村相邻。有周、苏、林、陈、郑、李、王、许、黄、潘、赵、余、涂、廖、张、吴、江、范、赖、连、叶、岳、洪、邓、曾、孙、毛、方、庄、刘、卢、郭、梁等姓氏139户236人,分别居住在后庵和省道305线两侧,人口大多集中在赤水街道居住。
全街土地总面积390亩,其中耕地面积223.98亩,大部分居民靠经商为主要经济来源。1999年全街农业产值100.2万元,工业产值85万元,企业产值10l万元,街财收入5.9万元,人均纯收入2310元。
全街共有党员16名,设党支部、居委会、共青团、妇女、民兵、治保、调解等基层组织,辖6个居民小组,其中2个小组属农业户口,4个小组属非农业户口。现有居委会办公楼一座412平方米,教学楼三座1552平方米,均为砖混结构,在校学生256人(中心小学)。全村现有公职人员4人,大中专学生10人。
峥嵘往昔
走进赤水古街,就仿若走进一段浑重而又久远的历史里。没有了往日的喧嚣,斑驳而又古老的吊脚楼所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沉静的沧桑。
曾经的重镇
由于这里是内地与沿海的交通枢纽,几百年来,大田县、尤溪县、永安市、漳平市、沙县区、顺昌县等内陆的香菇、笋干、茶叶等山货和闽南沿海的鱼虾盐糖都在此聚集、流通,大小商号百余家,四五百米长的街市上,大小“客栈”有10多家,因此成为南来北往商贾的云集之地。
当时从沿海地区来的鱼贩用木船运海货从泉州市出发可以直抵永春县五里街镇西安村的许港,而后用肩挑人扛,把海货运至赤水交易,由于这里交通便利,不仅有应市的牙行,而且客栈特别多,膳宿方便,服务良好而倍受商人的欢迎,许多客商索性在此定居,其中以永春籍居多,永春籍商号不下百家,举足轻重,因此遂有“无永不成市”之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交通设施的迅猛发展,这个曾经富庶一时,号称德化县的“小上海”的浔西北古镇、商贸重镇的繁华景象早已不见,只留下“楼梯岭”、“石龟”、“水巷”、“德水殿”以及骑楼商铺、老街格局和那被路人磨得光滑的鹅卵石,让人从中去寻找那曾经的历史印记。
繁华不复
赤水街居民大多外迁,除了少有的墟日集市,昔日繁华风光尽已不再,仅有几家杂货店还在招徕着寥寥的生意,而更多的是已经被闲置。但这条早已阅尽岁月沧桑的历史老街始终让人感到从容与淡定,就像戴云山一样博大精深,但却让人不禁地回味、品读,而后思绪翻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