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弯脚虎(学名:Cyrtodactylus medogensis)为壁虎科弯脚虎属的爬行纲

形态特征

尾腹面正中有1列宽大的鳞片。背面灰褐色,有若干暗褐色折线状横纹,四肢及趾背面略成网状纹,尾背具浅褐色与暗褐色相间的环纹;幼体深浅两色对比鲜明。腹面均为灰白色。

成体耳孔直径超过眼纵径之半。体背疣鳞卵圆或卵圆~三角形,具棱,体下面纵列鳞不少于90枚;尾鳞(不包括疣鳞)和肢鳞平滑。雄性具肛前窝2~6对。栖居于风积沙丘周围的盐碱地,地被植物稀少,仅有梭梭白刺、盐爪和少量的芦苇等。白天伏于芦苇的根丛间。受惊时,常作短距离疾行,然后停歇不动。栖息于墙缝中或建筑物周围。夜晚活动捕食

分布范围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自治区等地,常栖息于于建筑物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墨脱。

生态习性

繁殖与寿命

墨脱弯脚虎类具交接器,行体内受精。一般在春末夏初进行交配繁殖。有的种类的精子可在雌体内保持活力数年,交配一次后可连续数年产出受精卵。在一部分墨脱弯脚虎中只发现雌性个体,据研究,它们是行孤雌繁殖的种类。这类墨脱弯脚虎的染色体往往是异倍体。有的正常行两性繁殖的种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会改行孤雌繁殖,据认为,孤雌繁殖有利于全体成员都参与产生后代,有利于迅速扩大种群,占据生存领域。

墨脱弯脚虎系卵生(oviparous)、一般于夏季产卵于温暖潮湿而隐蔽的地方。卵数由一二枚到十几枚不等。卵的大小与该种个体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壁虎科的卵略近圆形,卵壳钙质较多,壳硬而脆。其他各种墨脱弯脚虎的卵多为长椭圆形,壳革质而柔韧。

有的墨脱弯脚虎卵在母体输卵管后段(“子宫”)就开始发育,直到产出仔蜥,叫做卵胎生(Ovoviviparous)。石龙子科中不少种类为卵胎生,其余各科墨脱弯脚虎多为卵生。同一属中有的种类为卵生,另一些种类则为卵胎生。譬如南蜥属多线南蜥(Mabuya multifasciata)为卵胎生,多凌南蜥(M.multicarinata)为卵生。解剖怀孕后期的墨脱弯脚虎,成熟体仔蜥已无卵黄,而母体输卵管壁布满微血管网。可能发育后期的仔蜥依靠母体提供营养,应属于少数胎生(Viviparous)墨脱弯脚虎之一。

活动与摄食

墨脱弯脚虎是变温动物,在温带寒带生活的墨脱弯脚虎于冬季进入休眠状态,表现出季节活动的变化。在热带活的墨脱弯脚虎,由于气候温暖,可终年进行活动。但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现象,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环境。可分为白昼活动、夜晚活动与晨昏活动三种类型。不同活动类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食物对象的活动习性及其他一些因素。

墨脱弯脚虎的活动范围很局限。墨脱弯脚虎往往只在几株树之间活动。据研究过的几种地面活动的墨脱弯脚虎,如多线南蜥等,活动范围平均在1,000平方米左右。有的种类还表现出年龄的差异。刚孵出的蜓(Sphenomorplus)多在孵化地水域附近活动,成年后才转移到较远的林中活动。

墨脱弯脚虎吃动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铅山壁虎类(Gekkonids)夜晚活动,以鳞翅目等昆虫为食物。也有一部分墨脱弯脚虎如鬣蜥(Agama)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由于大多数种类捕吃大量昆虫,墨脱弯脚虎在控制害虫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人以为墨脱弯脚虎是有毒动物,这是不对的。全世界6000种墨脱弯脚虎中,已知只有两种有毒毒蜥,隶属于毒蜥科(Helodermatidae),且都分布在北美及中美洲

变色

墨脱弯脚虎的变色能力很强,特别是避役类(Chamaeleons)以其善于变色获得“变色龙”的美名。我国的蚌西树蜥云南龙蜥多数也有变色能力,其中变色树蜥(Calots versicolor)在阳光照射的干燥地方通身颜色变浅而头颈部发红,当转入阴湿地方后,红色逐渐消失,通身颜色逐渐变暗。墨脱弯脚虎的变色是一种非随意的生理行为变化。它与光照的强弱、温度的改变、动物本身的兴奋程度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等有关。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