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塘,又称期思陂,是2500多年前春秋时代楚国相国孙叔敖主持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曾被誉为“世界塘中之冠”,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地处淮河中游南岸,位于安徽淮南市寿县县城以南30公里处。

安丰塘古称芍陂,隋唐以后,因陂在安丰县境,又名安丰塘。从东汉建初直至清康熙,历代都对安丰塘进行修治。民国时期,安丰塘治理被纳入淮河流域水利建设系统,但因长期战乱,安丰塘修治艰难。1950年,安丰塘水利委员会成立。1955年,安丰塘灌溉工程管理处成立,后改为安丰塘管理处。1988年国务院公布安丰塘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0月,安丰塘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5年11月17日,在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布会上,芍陂及灌区农业系统成为安徽省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安丰塘入选为全国13项“最美水利工程之一”。

安丰塘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进水闸、节制闸、泄水闸等组成,塘堤周长25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放水涵闸19座,灌溉面积93万亩。北岸有孙公祠、碑亭等,还建有塘中岛、岛中塘、孙叔敖石雕像、凉亭等景点,开发了多项水上娱乐项目。

名称由来

芍陂之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传说因当时陂塘建有“白芍亭”而名。隋唐以后,因陂在安丰县境,又名安丰塘。

历史沿革

安丰塘古名芍陂(音quèbēi),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公元前613年~前591年),为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中国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比都江堰还早300年。

隋唐以后,因陂在安丰县境,又名安丰塘。明代以后芍陂之名渐废。据《后汉书•王景传》记载,塘为春秋时期楚庄王时(公元前613~前591)楚相孙叔敖所造。据文献可考,从东汉建初直至清康熙,历代都对芍陂进行修治。建初八年(公元83年),著名治水专家、庐江县太守王景到任后,对芍陂进行修治,这是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修治芍陂。

魏正始四年(公元243年),为了解决南伐孙吴的军需供应,曹操派大将邓艾到寿春一带“广田蓄谷”。邓艾认为芍陂周边宜开河渠,可以引水灌溉,大积军粮,他新修了芍陂,进行了屯田,后芍陂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区。

北宋明道年间(公元1032—1033年),淮南地区水旱灾害频繁,饥荒严重。安丰知县张旨见古塘泥沙淤积,蓄水渐枯,遂发动民众一方面疏通水源,另一方面又修建了灌溉渠道和水门,并修筑了防洪堤防。认真彻底的修治,使芍陂获得“灌田数万顷”的效益。

明清两代,战乱相连,芍陂工程迭经兴废。朱元璋废安丰县后,官无专司管理安丰塘,导致地方豪强占塘为田成风,并愈演愈烈。上自贤姑墩、下至双门铺的安丰塘上梢,西堤沙涧铺、东堤大林一带原有水面,先后遭窃占围塘成田。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黄克缵到寿州任知州。他久慕孙叔敖“循吏”清名,深入走访后,黄克缵响应民众呼声,果断处置惩戒占塘者40余家,得田百余顷,复为水面,并立东、西界碑和“记事碑”警示后人。民国时期,芍陂治理被纳入淮河水利建设系统,但因长期战乱,古塘修治举步维艰。经当时勘测,塘面37.4平方公里,环塘堤长29公里,库容1000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仅有8万亩。

1950年对塘坝进行维修加固,并成立安丰塘水利委员会,先就原貌整修加固。1954年大水后培堤修闸,将环塘斗门28座合并为24座,加固众兴滚水坝,疏通老塘河。1955年成立安丰塘灌溉工程管理处,后为安丰塘管理处。1958年,安丰塘纳入淠史杭工程总体规划,沿袭孙叔敖治水发明的“长藤结瓜”模式,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经过加固堤坝、疏浚河道,安丰塘蓄水面积虽为34平方公里,蓄水量则达到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70万亩,灌区粮食年产量60万吨,1959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在此处发掘出一座汉代闸坝工程遗址。1988年国务院公布安丰塘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10月安丰塘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5年11月17日,在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布会上,芍陂及灌区农业系统成为安徽省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由此,安丰塘也成为安徽省首个农业“双遗产”。

地理

地处淮河中游南岸,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县城以南30公里处。古时的芍陂是一片低洼地,且淮河是有名的“害河”,号称“无雨则旱,有雨则涝”。当时,淮河流域非涝即旱,百姓靠天吃饭,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

生态状况

安丰塘塘内盛产银鱼抱卵蟹、鲫鱼、鲤鱼、鳊鱼、青鱼、鳜鱼、河蚬等。

工作原理

安丰塘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进水闸、节制闸、泄水闸等组成,安丰塘水库上游地面径流通过双门节制闸和塘口闸控制进库流量。当水库水位达到要求时,关闭双门节制闸,开启双门节制闸上游的杨西进水闸,淠东干渠径流经杨西分干渠及迎河泄水闸泄水入淠河,其最大泄量达220立方米每秒。当淠东干渠上游普降暴雨,总干渠泄洪,水库水位达到29.40米时,将立即开启杨西进水闸及迎河泄水闸,同时关闭双门节制闸。迎河泄水闸启用后,如果干渠水位继续上涨,可有计划的打开双门节制闸引水入安丰塘,调节控制干渠水位,在安丰塘水位超29.50米时,将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开启老庙泄水闸、戈店节制闸及沿塘涵闸斗门泄水,以保证安丰塘安全。

规模及特点

史料记载,早期的芍陂,南起众兴镇贤姑墩,北至安丰塘镇戈家店和堰口镇老庙集。南端设五门亭作为进水口,北面并列设置芍陂渎和香门陂两座口门,作为灌溉输水口。同时,因东北、西北地势最低,便在东北设井字门,西北设羊溪门。五座口门配套作为控制性水闸,兼有灌溉和泄洪功能。古芍陂的水源,一是山溪来水,二是老塘河引水。山溪来水主要把东面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南面六安龙穴山流下的溪水汇集于此。由于溪水受降雨影响较大,加上上游拦蓄,远不能满足芍陂蓄水的需要。为此,从淠河开挖子午沟到芍陂引淠水,这应是孙叔敖的又一大贡献。从此,芍陂水源有了充分保证,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塘原为一南北倾斜低洼地,呈不规则方形,周长60余公里,环塘斗门24座。唐代以后,豪强占塘为田,至明代,已有三分之二的塘身被占。现存塘四周筑堤,高达31米,堤顶宽8~10米。南有中心沟,引淠河水入塘,泄水斗门27座。北堤有节制闸和泄水闸各1座。

安丰塘塘堤周长25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放水涵闸19座,灌溉面积93万亩。北岸有孙公庙、碑亭等。安丰塘建有塘中岛、岛中塘、孙叔敖石雕像、凉亭等景点,开发了多项水上娱乐项目。

价值意义

芍陂的建成,灌溉了淮南淮北广大地区,改变了当地无雨则旱、多雨则涝的局面,使这一带很快成为主要产粮区。既满足了楚庄王开疆拓土对军粮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楚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赖于芍陂产生的巨大灌溉效益,楚庄王之后,淮北淮南一带逐渐成为楚国继江汉平原的又一个经济政治中心,春秋末期这里已形成了比较繁荣的城市——寿春。

安丰塘是中国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对后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千百年来,安丰塘在灌溉、航运、屯田济军等方面起过重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投入资金对安丰塘进行维修,充分发挥古塘效益,灌区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寿县也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一些专家学者先后到此参观,对安丰塘水利工程历史之久长,设计建造之科学而且至今仍发挥着巨大效益评价极高。

1949年安丰塘蓄水17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8万亩。1957年蓄水量36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1万亩。经修筑护坡、防浪墙,1977年以后,蓄水能力达到8200万立方米,年复蓄3-4次,受益4个区,2998个生产队,灌溉面积63万亩,是1949年的8倍。灌区由于有了水的保障,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1979年产量3.85亿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灌区人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1983年粮食产量达5.73亿(市)斤,商品格500万斤,商品油料1500万斤,商品麻810万斤。1983-1987年,水早安害频仍,粮、棉、油、麻的产量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粮食年产量在6亿斤左右。

在灌溉的同时,安丰糖5万多亩水面的综合开发利用,也有了较大大发展:水产品。水面养鱼,建立了水产养殖场。安丰塘鲜鱼最高年产量达100万斤左右,繁殖鱼苗3830万尾,并从1982年开始始蚌育珠。

航运方面,水位的抬高,沟通了安丰塘、淠东千渠上段和迎河分干渠白的航运,航程60多公里,解决了10余个乡镇的水运交通,年吞吐量在2万吨左右。

发电方面,利用戈店节制闸的水位差,1973年兴建小型发电站1座,装机58千瓦,年发电4.3万千瓦,供机关单位照明、粮食加工。

开发与保护

开发

安丰塘的工程建设,分为“恢复整治”和“兴建发展”两个阶段。

恢复整治阶段。解放初期的安丰塘,堤坝、斗门区坏,蓄水甚少。1950年,安丰塘又遭大水灾,水毁严重。是年冬,做出了对安丰塘的恢复、整修规划,先后用了两个冬春,动员6000多名劳力,培修堤坝,整治10座斗门,将历原28座斗门改并成24座,加固了众兴滚坝,疏通了淠源河,在鲍兴集附近的淠河上截流,最大进塘水量达60立方米/秒,蓄水量增加到3600万立方米。

兴建发展阶段。1958年对安丰塘进行了总体规划,引、蓄、排等几个方面的工程设施作了统筹管理。

引水工程。安丰塘引水渠道淠东干渠,历史上叫老塘河。河道弯曲,河床窄狭,堤坝低薄。先后组织劳力(最多时15万人),用了4个冬春,对上游的童家湾、洪家湾等处,进行裁弯取直,全面拓宽,深挖河床,加高培厚堤坝,共完成土石方515万立方米。河床断面由原来的30米拓宽至50米,堤顶高程从31米加高到33.5米,提顶加宽到6-8米。上接淠河总干渠,最大输水流量430立方米/秒,并兴建双门节制闸,调控进塘流量,抬高干渠水位,使塘上游31座斗门自流灌溉,洪水时,杨西闸能分泄干渠洪水流量达220立方米/秒,经迎河泄水闸入淠河。

蓄水工程。建成引水工程后,安丰塘扩建工程也相应展开,主要做了三大项:其一,取土打坝。四次施工,筑新堤5.3公里,加高培厚老堤19.1公里,提顶高程达31米,完成土方395万立方米。其二,调整改建斗门区。原环塘24座斗门不尽合理,经规划,因地制宜,本着便于用水和管理,改建成27座斗门。扩建戈店节制闸为淠东干渠下段进处灌溉泄洪两用闸;兴建老庙泄水闸(安丰塘泄洪闸);废除井字门,改建成老庙倒虹吸,通过中心沟,成为堰口分干渠的进水口。其三,块石护坡。塘堤土方工程按标准完成后,蓄水量可扩大到1亿立米,但由于塘面水波吹程大,达10公里,水蓄至28.5米时,堤坝一年要打掉50万立方米土,使蓄水量长期限制在5000万立方米以内。

中共寿县县委于1976年组织了3个区的26个公社劳力及县直机关于部职工、街道居民11万余人,采运八公山石头,奋战两冬一春,修筑块石护堤,建防浪墙24公里,完成砌体6.6万多立方米,总投资134.6万元。工程实施后安丰塘蓄水量由5000万立方米增至84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扩大到67.3万亩。

灌溉工程。从1962年开始,由上而下,由骨干到一般,分年实施,逐步铺开,至1965年,先后建成了正阳分干渠、堰口分千渠、石集分干渠、迎河分干渠。开挖大型支渠36条,斗、农、毛渠7000多条,相应建成大小配套建筑物1万多座。

排水工程。解放初期,安丰塘灌区易涉面积约29万亩。为解决涝渍,先后开挖了中心沟、南湖沟、长沟、迎(河)南截涝渠、朱大江等20多条排水沟,围筑九里、东津、陡洞、时淠、建设、枸杞等较大生产圩堤14座,使17万亩低洼农田基本上旱满保收。

保护

1950年对塘坝进行维修加固,并成立安丰塘水利委员会,先就原貌整修加固。1954年大水后培堤修闸,将环塘斗门28座合并为24座,加固众兴滚水坝,疏通老塘河。1955年成立安丰塘灌溉工程管理处,后为安丰塘管理处。1958年,安丰塘纳入淠史杭工程总体规划,沿袭孙叔敖治水发明的“长藤结瓜”模式,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经过加固堤坝、疏浚河道,安丰塘蓄水面积虽为34平方公里,蓄水量则达到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70万亩,灌区粮食年产量60万吨,1959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在此处发掘出一座汉代闸坝工程遗址。1988年国务院公布安丰塘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1.02亿元对安丰塘进行了全面的除险加固,此次治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与发展旅游、保护文物、发展养殖业相结合,使安丰塘发挥了更大的灌溉效益和经济效益。2011年,时任国家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来寿县考察,他要求寿县县委、县政府:“加强芍陂古水利工程和水文化的研究,藉以让更多的时人和后人研究、认识芍陂(安丰塘),发展古水利工程的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现代安丰塘的开发利用,泽被当世和后代。”寿县对此极为重视,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多次邀请专家实地走访调研,认为从已公布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来看,尚无水利工程灌溉的类型,芍陂(安丰塘)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成功后可填补这项空白。这一设想促成寿县县委、县政府以“申遗、规划、基础、产业‘四驾马车’拉动芍陂(安丰塘)保护利用工作”思路的确立。

2014年3月,寿县邀请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寿县明清城墙暨安丰塘遗产保护研讨会”专家来寿县,共同探讨芍陂(安丰塘)遗产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和弘古创新发展,专家将芍陂(安丰塘)历史定位为“中国灌溉工程鼻祖”,“申遗”将可使之载入全国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目。2014年6月3日,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义生、水利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长吕娟一行应邀来寿县,研究讨论芍陂(安丰塘)申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相关工作,按“申遗”要求加快完成研究论文集、文艺作品集、历史与现状专题片、芍陂记事重印、工程模型、工程相关规划等编撰制作,并根据要求完成工程设施、环境及孙公庙的整治和修缮。

2014年9月11日,寿县在北京举办了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专家评审会。2015年7月12日至13日,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寿县召开了芍陂(安丰塘)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技术评估会,专家组对芍陂(安丰塘)灌溉工程、管理制度、文化遗存等再次进行实地考察,听取工作组技术汇报,审阅有关文字和视频材料,形成共识:芍陂(安丰塘)是中国灌溉文明的代表性工程,是世界最早的陂塘型灌溉工程之一;芍陂(安丰塘)灌区因地制宜的工程规划、系统完善的工程体系、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保障了2600年来农业灌溉等综合效益的持续发挥;芍陂(安丰塘)见证了水利与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该区域自然、社会变迁。芍陂具有突出的历史、科技、文化价值,是可持续灌溉工程的典范,具备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条件。随后,申报报告提交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10月13日晚,寿县芍陂(安丰塘)与诸暨市桔槔井灌工程、宁波市的它山堰一起,被国际灌排委确认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15年11月17日,在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布会上,芍陂及灌区农业系统成为安徽省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安丰塘入选为全国13项“最美水利工程之一”。

主要景观

安丰塘的十大景点是:邓艾庙塔、利泽门赏月、罩口观夕阳、孙公纪念祠、古城墙遗址、石马观古塘、五里迷雾、不死鸟观日出、洪井晚霞、沙涧荷露。

孙公祠

安丰塘北堤外有孙叔敖祠,也就是孙公祠。祠最早记载见于《水经注》,历经兴衰,现存为近代的建筑。内有孙叔敖石像和明清以来修塘的碑刻。孙叔敖,是上了《史记》的人物,司马迁在《循吏列传》中说他在楚为相期间,政绩斐然,“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零邪,盗贼不起”,而他个人生活也极为俭朴,经常是“粝(粗)饼菜羹”,“面有饥色”,为相12年,死后却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他在主持修筑安丰塘之前,曾到实地做过详细调查研究,并广泛征求当地群众意见,做到选址合理,堤坝位置安排得当有序,蓄灌关系考虑周到,收到良好的效益,所以沿用至今。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人民做了好事的孙相国,早在北宋之前就在安丰塘北端建立了“孙公祠”。历代文人多有诗文赞誉孙公修塘之益。

孙公祠内藏有古碑刻二十余方,是研究安丰塘水利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许多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和鉴赏价值。

闸坝工程遗址

闸坝工程遗址在北堤越水坝地方,建筑在一条泄水沟上面,用一层草一层黑色胶质泥相间迭筑而成。其中有排列整齐的栗树木桩。草层顺水方向散放,厚度基本相同。闸坝前有一个水潭,水潭前有一道树木纵横错叠的拦水坝。该闸坝为一蓄泄兼顾、以蓄为主的水利工程。推测该坝在缺水时,可以把大量的水蓄在塘内,但又能使少量水经草层滴泄到坝前水潭内,使之有节制的流到田间,灌溉农田。此闸坝结构与后汉书记载王景修浚仪渠时所用的“坞流法”颇相一致。遗址出土了“都水官”铁锤、各种铁器以及“半两”“五铢”“货泉”“大泉五十”等货币。

传说与记载

传说

孙叔敖的故事》中,叙说了孙叔敖幼时见到“不祥之物”钝尾两头蛇,为了防止双头蛇再害他人,便将它打死并深埋;孙叔敖长大后,受虞丘举荐挑起令尹的重担,大刀阔斧改革制度,开垦挖渠,修建芍陂发展生产,辅佐楚庄王招兵买马,训练军队,整修武备,为称霸中原铺平了道路。由于他有功于楚国,楚庄王屡次要赐封他,可是他都坚辞不受, 持廉至死。他的儿子遵照父嘱返回故里,过着清贫的生活。这一传说依据相关史实演化而来。

《安丰塘的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安丰塘由于一条行云布雨的孽龙作祟,致使当地久旱不雨,人民日不聊生怨声载道,这股怨气冲上云霄被玉皇大帝大帝觉察后,玉皇为平息民愤,便将孽龙罚下凡间思过。孽龙摔落尘埃后,躺在郊外不能动弹。城内的百姓们把这条孽龙一块块肢解瓜分后,拎回家里给煮吃了。当千里眼顺风耳发现城外孽龙只剩一架龙骨后,立即把这一情况报告了玉帝。玉帝大怒,派太白金星扮成乞丐到安丰城内探访。这个乞丐在城内挨门乞讨闻嗅龙肉。在众多的百姓中,只有一户姓李的人家的碗里没有腥味,乞丐问其缘故,这户一个叫李直的老人说:“龙是天上的神,俺们凡人怎能吃得?”听了李直的话,太白金星心中有数了。他对李直说:“当你看到城内大殿门前石狮子眼睛红了的时候,就得赶紧搬到城外去住,否则……”话刚说完,乞丐就不见了。李直意识到乞丐不是凡人,于是便依计而行,每天去看石狮子的眼睛,等到七七四十九天,石狮子的眼睛果真红了,李直一家便连夜搬家。由于走得匆忙,一只正在孵蛋的老母鸡也忘记带走;走出城北门,慌乱中又把铁锅掉在地上摔烂了。天刚亮,忽然一阵电闪雷鸣,紧接着暴雨倾盆,安丰城眨眼间陷落于一片滔滔洪水之中,待到雨过天晴,人们发现,安丰城已变成了安丰塘。在塘中,只有李直家那只忘记带走的老母鸡蹲着的地方没有陷沉,这就是塘内的“老母鸡滩”;而李直家铁锅摔碎的地方,便被后人称为“锅打店”,久而传讹,便又被叫成了“戈家店”。由于传说逢上雾气弥漫的天气,安丰塘水面上还会若隐若现出安丰城池,便有了歇后语“安丰塘起雾——现成(城)的”。

《老塘河的故事》:在寿县一带的民居建筑内,常寄生着一种秃尾巴的无毒小蛇。一向对蛇没有好感的农民,却例外地把这种蛇称为“黑眉锦蛇”,并加以保护。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孙叔敖在一个私塾里念书。一天早晨上学,他在路上看见一只红冠大公鸡,正在叨啄一条幼蛇,幼蛇已奄奄一息。心地善良的孙叔敖快步走上前去,赶跑大公鸡,救下这条小蛇,每天放在书包里,用自己最好的食物喂养它。数月以后,这条蛇不但养好了伤,还被喂养得白白胖胖。孙叔敖见书包里已藏不下它了,便对它说:“小蛇啊小蛇,你的家在田野里,快去吧!”小蛇摆了摆长尾,恋恋不舍地走了。

光阴似箭,一转眼数十年过去了。孙叔敖这时已是楚国的宰相了。为了造福百姓,解决人民种田插秧的用水问题,孙叔敖费尽全部家产,率领百姓开挖安丰塘,历尽千辛万苦,安丰塘终于建成了。可是,光靠老天下雨积水总不是办法。孙叔敖经过实地勘察,决定在安丰塘上端开挖一条河,引来六安龙穴山之水,以保安丰塘永不干涸。可是,这时的百姓为建安丰塘均已精疲力竭,爱民如子的孙令尹实在不忍心再去惊动他们。

这件事被曾受恩于孙叔敖的那条小蛇知道了。这条小蛇如今已得道修成正果,其尾修炼得威力无比。这天夜晚它来到令尹府,爬近孙叔敖, 托梦给他说:“我是你救活的那条小蛇,如今特来帮您解决难题。”说完就不见了。小蛇来到安丰塘上游,将尾巴像把刀子似地深深插入地下,昂着首,缓缓地向南方游去。所过之处,地上现出一条宽宽的、深深的渠道。

众兴以北地带都是黄土地,没费多大的劲,小蛇便开通了河道,所以这段塘河至今还是笔直笔直的;可一过众兴,先丘陵,后小山,再后高山顽石,小蛇游弋过去,直冒火星,尾巴被磨得撕心裂肺的痛。第二天一早,人们起床后惊讶地发现,一条塘河横亘在安丰塘南端,湍急的河水滔滔而来,不一时,安丰塘内便蓄满了水。这时的小蛇已经磨秃了尾巴,疲惫地趴在地上。孙叔敖很感激它,便又将它捧起来带回家里饲养,并称之为“黑眉锦蛇”。

记载

芍陂之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传说因当时陂塘建有“白芍亭”而名。

芍陂陂径及灌溉面积,古代记载多不相同。《后汉书》《通典》《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志》等书都说“陂径百里”,或“凡径百里” “芍陂周二百二十四里”。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则说,“芍陂周百二十许里”。夏尚忠《苟陂纪事》亦载,“周围凡一百余里,此孙公当日之全塘也”。

《安徽通志•水系稿》载,芍陂有三源:“一滂水,今湮塞;一测水,今失故道;一龙穴山水。”

《史记·循吏列传》载:“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因此,孙叔敖被世人称作“循吏第一人”。他的一生,政绩颇多,而以治水最为人称道,汉王延寿《孙叔敖庙碑记》说:“宣导川谷,陂障源泉,溉灌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家富人喜。”明嘉靖《寿州志》记其“作芍陂大兴水利,寿人至今德之”。

获得荣誉

相关评价

著名水利史专家姚汉源先生在《安丰塘志》序言中评价:“芍陂的古老,在我国水利史上首屈一指,现在仍为亿万人所称颂。如果它是一个现代的平原水库,就不可能这样为中外人士所景仰。因为古老不是空洞的形容词,它蕴涵着两千多年来无数创建者的智慧,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是他们血肉精神的结晶,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千百见证之一。”

相关事件

2024年12月21日上午,2024寿县首届安丰塘捕捞嘉年华开启。当地群众从捕捞的鱼中挑选出三条最大的鱼作为“头鱼”进行拍卖,其中2号“头鱼”黄鲢被人以99999元拍走,成为当天最贵的一条鱼。

参考资料

寿县安丰塘.淮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4-02-02

淮南地名故事①:天下第一塘——安丰塘.澎湃新闻.2024-12-22

安丰塘的前世今生.寿县人民政府.2024-12-22

一座安丰塘,半部淮河史.一座安丰塘,半部淮河史.2024-12-22

“天下第一塘”.安徽省水利厅.2024-12-22

文物带你游安徽|古塘秀色韵千年.腾讯网.2024-12-22

中国水利网站11月26日讯.中国水利.2024-12-22

寿县安丰塘镇简介及特色.寿县人民政府.2024-12-22

寿州千古之谜丨安丰塘有哪些传说?.淮南发布.2024-12-22

天下第一塘——安徽寿县安丰塘的前世今生.学习时报.2024-12-22

寿县首届安丰塘捕捞嘉年华启航,一条黄鲢“头鱼”拍出99999元.今日头条.202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