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甲(英文名:koilonychia),又名反甲、匙状甲,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甲板畸形。

凹甲于1919年首先由Crocker叙述,后Hellier提出该病的命名。凹甲可能与局部血液循环相关,由于四肢局部血液循环变差,指甲营养缺失,半胱氨酸量减少,进而使甲床萎缩,真皮结缔组织纤维化,甲体受到牵拉而形成凹甲。病甲表现为甲板变薄,中间凹陷,四周翘起,形成匙状。凹甲有遗传性、症状性和特发性不同类型,后者是由于职业因素长期接触碱性物质或矿物油等引起。另外,患有缺铁性贫血、缺氧、雷诺氏综合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热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等疾病的患者也常见凹甲。凹甲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严重程度与季节相关,一般冬季加重,夏季减轻。凹甲以针对原发病及对症治疗为主。对于破溃出血,可局部外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拔除病甲。

病因

凹甲可能与局部血液循环相关,由于外因或内因导致四肢局部血液循环变差,指甲营养缺失,半胱氨酸量减少,进而使甲床萎缩,真皮结缔组织纤维化,使已经变薄的甲体受到牵拉而形成凹甲。先天遗传性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以是缺铁性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的体征之一。后天见于铁代谢障碍、血红蛋白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红细胞增多症梅毒黑棘皮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银屑病、扁平苔藓、雷诺氏综合征、硬皮病、肢端肥大症念珠菌病、掌跖角化病、风湿热伤寒以及寒冷与缺氧等。由于职业因素长期接触碱性物质或矿物油等也可引起凹甲。

类型

凹甲有遗传性、症状性和特发性不同类型。

临床表现

病甲表现为甲板变薄,中间凹陷,四周翘起,形成匙状。严重者可出现局部疼痛、出血,从而影响生活。先天性凹甲表面可光滑。线状青苔伴发的凹甲,甲板可伴有纵行裂纹。一些疾病伴发的凹甲,甲板可被中间一条纵脊分为左右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下凹,形成左右两个凹甲的症状,比如甲湿疹、甲扁平苔藓、外胚层发育不全。锯齿状凹甲综合征中可见所有的指甲呈凹甲表现并伴发横沟。花瓣形甲,是早期凹甲的变形,表现为甲的弧度变平。职业原因造成的凹甲常累及前三指,甲板质地可正常,也可以变薄或增厚,有时变软。

检查诊断

1.病甲的严重程度与季节相关,多冬重夏轻或冬愈夏发。

2.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3.病甲表现为甲板变薄,中间凹陷,四周翘起。

鉴别诊断

凹甲应与甲癣相鉴别,还应注意与后天性者、尤其是伴发全身性疾病者加以鉴别。

治疗

凹甲尚无有效疗法,以针对原发病及对症治疗为主。对于破溃出血,可局部外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拔除病甲。

预防

1. 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对症治疗。

2. 生活规律,积极锻炼,增强体质。

3. 在寒冷环境中工作时,注意做好手足保暖措施。

4. 勤修指(趾)甲,以防趾甲断裂翻转。

5. 接触碱性物质及矿物油等物质时注意佩戴橡胶手套或做好其他防护措施。

相关历史

1919年首先由Crocker叙述,后Hellier提出该病的命名并报告一家族中五代十国共有16人均患本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