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墩石是在中部雕刻圆鼓形装饰,故称之,大都装在牌楼上起加固与装饰作用,也偶见装在大门两侧。其造型近似直角三角形,一直角边为加固边,另一短直角边为底座,斜边为曲线形。还有一种类型是圆鼓雕为方形,斜边为方折,故称方滚墩石。
基本介绍
组成
滚墩石由顶、体、座三部分组成,顶一般为立体雕动物或人物;体上部似半如意形,下部为圆鼓形;座为直角短边,由束腰、圭角及基座组成。方滚墩石同样由顶、体、座组成,仅体由上小下大两个方形体组成。
建筑石雕
建筑石雕,主要是指建筑物上或建筑环境中与建筑相配套,起着装饰、美化、突出建筑形象的石质雕刻品,其形式有圆雕,透雕和浮雕。在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建筑中,存有许多精美的建筑石雕,有的直接作用于建筑本身,使建筑功能与装饰艺术融为一体,如建筑基座的汉白玉须弥座,稳定垂花门和木影壁的滚墩石,高台建筑上起拦护作用的石质栏杆,以及防止木柱受潮的柱顶石等,皆属此类。还有一些装饰功能强于建筑功能,甚至纯装饰性的石雕,如御路石、石狮,以及一些单体石座等,有着很强的观赏性。精美恰当的石雕装饰及纹饰上丰富的寓意和象征,必将起到烘托建筑环境,渲染建筑主题的艺术效果。
举例说明
双狮滚墩石
高144厘米(底座埋入地下),最宽处44厘米。顶有一卧狮,宽平嘴,粗眉巨目,口含长带,头后与体上长满涡旋鬃毛。一前腿直立,另一前足踏球,后腿曲卧,侧首斜视。在曲形边上爬一只狮子,前两腿抓上部凸出处,后两腿蹬下部凸出处,侧首与顶上狮子戏玩,体呈S形,尾下垂。在半如意形的两面内浮雕花卉纹,其山石上生两花枝,一枝直上,另一枝斜向下,枝上长两只大鲜桃。在下部圆鼓两侧面内浮雕瑞兽,一侧面山石间站立一瑞兽,抬头望天,双角后抿,粗眉睁目,宽鼻大口,气势凶猛。另一侧的瑞兽双目紧盯上空,狂吼欲腾跃。
蹲狮滚墩石
高124厘米(底座埋入地下),最宽处50 厘米。顶蹲卧一狮,一前足踩球,另一前腿直立,侧首前视。在半如意形框内,一侧面浮雕玉兰花,其小枝上还落一山雀科回首仰望,极为生动。另一侧面浮雕向日葵,直立的杆上有四朵大葵花在片片叶子间向阳怒放。在下边的圆鼓两侧面内,山间行走一兽,浑身有力,气势凶猛。从整体看石雕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时代风格与清代中期绘画相似,特别是顶上的蹲狮,缺少凶猛的气势和力的表现,被驯服为主人守卫,与带有清代乾隆爱新觉罗·旻宁年号的拴马桩顶部的狮户雷同。另外上面的边饰, 有卷云纹,方折纹,还有变形龙纹,结合带有纪年铭文石雕看,其繁缉精巧,力度减弱,与明代古拙质朴风格不同。故上述滚墩石均为清代时期的作品。
太狮少狮滚墩石
高129厘米( 底座埋入地下),最宽处54 厘米。顶蹲卧一狮,一前足踩球,另一前腿直立,侧首前望。在S形边上有上下两只幼狮,互相嬉戏。顶上的卧狮关注安全,而幼狮在尽情玩耍,称其为太狮少狮。狮与师同音,寓意太师少师(二者皆为官名) 为吉祥语,即祖辈高官厚禄。在半如意形两侧框内,一侧面为折枝菊,枝上有三朵盛开的菊花;另一侧面为折枝牡丹,同样有三朵盛开的牡丹花,叶茂花盛。下边的圆鼓两侧内分别各有一瑞兽,粗眉巨目,双角后抿,蹲卧在山石上,回首后望,张口怒吼,胸前与口有火焰纹,气势凶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