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鼎,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日本女子挺身队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于2014年12月13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的铜鼎。
国家公祭鼎为高1.65米,上外口径1.266米,内口径1.156米,鼎耳高0.498米,鼎足高0.915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公祭鼎基座高0.45米、长宽各2米。公祭鼎正面的铭文有160个字,字体均匀排布,每列8字,共计20行的版式。鼎后侧左右两边铸有记事,共287个小楷简体汉字。鼎底座铭刻有“国家公祭鼎”五个篆体鎏金大字。
“国家公祭鼎”的意义在于体现国家礼仪、纪念国家公祭、强化历史记忆。 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设立“国家公祭日”,并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使用鼎来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有利于突出祭祀主题,体现国家礼仪,营造庄重氛围。
建造历程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决定在首次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上,设置了一尊国家公祭鼎。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在确定为国家公祭铸鼎之初,就鼎的形制选择问题,全国专家开展了广泛讨论。设计团队反复讨论后认为,1933年在安徽寿县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是抗战时期出土的文物,又是江淮文化的代表,以它作为设计的基础最为合适。
2014年10月27日,国家公祭鼎第一稿方案确立。在最初的几稿中,国家公祭鼎的设计其实更宏伟,鼎高达到两米,但后来考虑到要便于人们观看铭文,又经过十几次的反复修改,并于同年11月19日确定最终方案。11月27日上午,国家公祭鼎浇铸而成,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公祭鼎浇铸用的铜水中熔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带来的30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遗像,以及三本印有10000多个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名录的书籍。
2014年12月3日,国家公祭鼎经过验收。12月8日,国家公祭鼎运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公祭广场。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在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和一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一名遗属少先队员共同为该鼎揭幕,并发表重要讲话。
形制特征
器型
国家公祭鼎的器型为“三足两耳”,其原型是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用于祭祀的礼器、最大的圆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公祭鼎是按等比例放大铸造而成。它既保留了古代青铜器的古朴之美,显得宏伟壮观,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有的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其他纪念物相协调,又与祝贺、庆典所用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等器型有所区别。
规格
“国家公祭鼎”高度为1.65米,鼎上外口径为1.266米,内口径是1.156米,鼎耳高0.498米,鼎足高0.915米。其底座是由高0.450米、长和宽各2.0米的黑金沙石制成,底座上铭刻着“国家公祭鼎”五个篆体鎏金大字。铜质的鼎身与铜质底座总重2014公斤,石质底座重1213公斤,这象征着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
寓意
国家公祭鼎呈深古铜色。鼎的上颈部和两耳侧面的纹饰以南京市常见绿色植物的枝叶作为图案元素,寓意着绿色和平与生命重生。铜质底座部分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着首次国家公祭的举办地。鼎颈部的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显得粗犷有力,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前行。
器物内容
铭文
在“国家公祭鼎”正面铸有160字的铭文,魏碑简体字。铭文由中宣部、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文言文研究专家撰写,经中央办公厅修改,报中央领导审定。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强烈谴责之情,对遇难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记述了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圆梦中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考虑到祭器是古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铭文采用“骈文”体来写,讲究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国家公祭鼎”浑为一体,体现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强了“公祭”的感染力、震撼力、历史传导力。
记事
鼎的后侧左右两边则铸有记事,共287个汉字,楷体简体字。详细记载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举办首次国家公祭的事实。
设计制作
设计团队
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召集国内专家,针对“国家公祭鼎”的设置征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建筑设计者齐康、何镜堂院士的意见。同时,组织中国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工业学院等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反复研讨,精心设计。历经数易设计稿,最终形成方案。
“国家公祭鼎”的鼎身和底座纹饰由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科带头人、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邬烈炎率领的团队设计。“国家公祭鼎”的底座则由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技术科学系主任张宏率领的团队设计制作。而“国家公祭鼎”是由中国金陵古艺术研究所运用传统青铜铸造工艺制作而成。
设计过程
国家公祭鼎的设计其实有一个历史原型——1933年在安徽寿县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设计团队反复讨论后认为,“楚大鼎”是抗战时期出土的文物,又是江淮文化的代表,以它作为设计的基础最为合适,大家也都赞成用青铜作为鼎的主要材质。
在最初的几稿中,国家公祭鼎的设计其实更宏伟,鼎高达到两米,但后来这个方案被否决了,因为如此大的鼎不利于人们观看铭文,经过十几次的反复修改才得以最终定型。
价值意义
国家重器体现国家礼仪
在中国的传统之中,鼎乃是国家重器,既象征着国家政权,又是祭祀时至关重要的祭器与礼器。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且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名义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这一公祭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祭祀活动,以鼎来纪念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事件,有着重大意义。它有助于突出祭祀的主题,彰显国家礼仪,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
铸鼎纪事纪念国家公祭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每当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发生时,便有勒石刻碑、铸鼎纪事的传统做法。此次设置国家公祭鼎,用以纪念设立国家公祭日以及举行首次国家公祭活动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完全符合传统礼制。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表达公祭活动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的现实意义。
铸鼎铭史强化历史记忆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诸多暴行里最为集中、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一例,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历史之痛。在古代,人们以鼎来记事,如今铸鼎以铭记历史。设置国家公祭鼎并将其永久陈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无论是对于记载历史事件,还是凝固社会记忆,都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央视网.2024-09-07
“云游”纪念馆【1】国家公祭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24-09-07
降半旗,站沙场,公祭鼎……首个国家公祭日的多个“第一次”.澎湃新闻.2024-09-07
第十个国家公祭日,再次品读国家公祭鼎160字铭文.百家号.2024-09-06
见证新时代丨国家公祭鼎见证民族勇毅前行.中国之声.2024-09-06
见证民族复兴的国家公祭鼎.江南时报网.2024-09-07
见证新时代 新物件里的江苏故事|国家公祭鼎:永矢弗谖 祈愿和平.我苏网.2024-09-07
铸鼎铭史强化历史记忆——揭秘“国家公祭鼎”.中国政府网.2024-09-07
揭秘“国家公祭鼎”.关心下一代周报.2024-09-06
揭秘"国家公祭鼎":160字魏碑铭文"铭记"历史.cntv.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