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渔鼓(又称:竹琴、渔鼓简、尺乓乓、围鼓、陕南渔鼓)是陕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曲艺,主要分布于中国镇巴县地区,演唱形式为“打渔鼓筒”。
镇巴渔鼓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道教音乐,与四川省竹琴同源,明清时随移民潮沿汉江传入陕南镇巴。清末明初和建国后的五十年代是镇巴渔鼓流行的兴盛时期。镇巴渔鼓的乐器以五年生斑竹制道筒,蒙猪护心油皮,配简板击节制作而成。旧时的表演形式是单人坐姿,手持渔鼓,作为伴奏乐器,有说有唱,说唱结合,以唱为主。后将渔鼓搬上舞台后,表演的人数可多可少,有时也有其他二三人用板胡或三弦琴伴奏并帮腔的演出形式;表演姿势可坐、可立、可走、可舞;可领唱、对唱、齐唱、重唱、合唱,甚至加伴唱、说白,并增加其他乐器伴奏。其音乐多为五声宫调式和徵调式。表演内容以宣传伦理道德、警世劝善等为主。镇巴渔鼓的演唱特点是中板腔体的板式多样,包括一字板、二六板、平板和哭腔等。曲目的构成元素包括民俗音乐和其他戏曲曲牌,如杂腔和道情等。演唱过程中,艺人使用的唯一乐器就是渔鼓和简板,这两种乐器均由艺人自己操作。渔鼓筒的演奏技巧包括多种鼓段,如开唱鼓和韵白间奏等。瑞安鼓词则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代表作品包括《游庵》《铡包勉》等。
刘光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巴渔鼓传承人,被誉为“陕南歌王”。20世纪70年代,刘光朗踏遍镇巴县二十余个乡镇,记录下三百余首濒危曲目,编纂成十万余字的《渔鼓专卷》;1976年创作的《巴山顶上修堰塘》,被收录进《中国曲艺音乐集成》。
2008年,“镇巴渔鼓”被陕西省列为首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023年,《镇巴民歌曲谱集成》入选中国国家出版工程,系统梳理72种曲牌体系,为镇巴渔鼓建立完整基因库。镇巴渔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音乐、人类学、语言、民俗、文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曲目不仅有一定的文学性,也是寓教寓乐,创造和谐社会的好教材。
历史演变
渔鼓自天宝就已形成,宋代苏汉臣所绘《杂技孩技》图中就有渔鼓,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载:渔鼓,截竹为简,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者也。而据前辈艺人的在世弟子及其后辈人讲,渔鼓传自四川省。民间有“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西省”的人口迁徙之说,也可间接证明这一说法。
镇巴渔鼓与四川竹琴同源,明清时随移民潮沿汉江传入陕南镇巴,当地艺人融合秦腔与川剧特色,创出“九腔十八调”声腔体系。其乐器以五年生斑竹制道筒、蒙猪护心油皮,配简板击节,形成“一人一鼓一世界”的表演形式。旧时艺人背鼓行吟,田间、火塘、聂氏宗祠皆为舞台,借渔鼓传唱忠孝故事与历史传奇,传递生活智慧,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清末明初和建国后的五十年代是镇巴渔鼓流行的兴盛时期。
流行地区
镇巴渔鼓是陕南民间曲艺品种之一,主要分布于镇巴县的盐场镇、观音镇、泾洋镇、青水乡和西乡县、南郑区、紫阳、汉阴县等县的部分地区。
乐器制作
镇巴渔鼓是一个用当地五年以上的斑竹竹筒制作的、长约80--100公分,直径约10--12公分,底端蒙有猪护心油皮、敲击时可发出清亮的“乒乓”鸣声的打击乐器,演唱时配有简板相击的“尺尺”声。个别艺人还在两块简板的前端系上两只小铃铛,随着简板的敲击铃铛发出清脆的“叮当”声。
曲艺特点
镇巴渔鼓源自唐代道教音乐,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以竹筒为鼓,简板击节相和,吟唱间流淌着“道情劝世”的朴素哲思,旨在传道解惑、启迪民智。
镇巴渔鼓的演唱特点是中板腔体的板式多样,包括一字板、二六板、平板和哭腔等。曲目的构成元素包括民俗音乐和其他戏曲曲牌,如杂腔和道情等。演唱过程中,艺人使用的唯一乐器就是渔鼓和简板,这两种乐器均由艺人自己操作。渔鼓筒的演奏技巧包括多种鼓段,如开唱鼓和韵白间奏等。瑞安鼓词则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代表作品包括《游庵》《铡包勉》等。代表性艺人有甄必三、刘久成等人。
表演形式
镇巴渔鼓又名为“竹琴”“渔鼓简”“尺乓乓”“围鼓”“陕南渔鼓”等,并称渔鼓的演唱形式为“打渔鼓筒”。镇巴渔鼓旧时的表演形式是单人坐姿,手持渔鼓,作为伴奏乐器,有说有唱,说唱结合,以唱为主。后将渔鼓搬上舞台后,其表演形式有了很大变化,表演人数可多可少,有时也有其他二三人用板胡或三弦琴伴奏并帮腔(亦称“麻簧”)的演出形式;表演姿势可坐、可立、可走、可舞;可领唱、对唱、齐唱、重唱、合唱,甚至加伴唱、说白,并增加其他乐器伴奏。其音乐多为五声宫调式和徵调式。表演内容以宣传伦理道德、警世劝善等为主。镇巴渔鼓表演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其中的板式唱腔有[一字〕、〔二六〕、〔平板〕、〔紧板〕、〔哭腔〕、〔杂腔]等多种。
简版
以音清亮,带有“乒乓”共鸣声;简板又称“片子”“靠尺”,用上窄中宽下端呈梭形的两块竹片形成。两块相击发“尺尺”声,个别艺人还在两块简板的前端系上小铃铛,随其间板的敲击而发出清脆的“叮铛“声,当地人称渔鼓的演唱形式为“打渔鼓筒”。
演唱
中板腔体的板式有[一字板](一板三眼)、[二六板]、[平板]、[哭腔],板式化程度不高。曲牌部分由民俗音乐及其他戏曲曲牌组成,如杂腔》、《道情》等。板式和曲牌连接较灵活,在大型曲目中有一定的套式。
伴奏
唯有打击乐器渔鼓和简板,由说唱人一人操持;击奏鼓段有“开唱鼓”(两种)、“韵白间奏"四种,“唱段间奏”三种。鼓段长度由2/4拍两小节到十多小节不等。
唱词
词格主要是七字句和十字句。代表曲目有《游庵》《铡包勉》《金山问道》《朱氏割肝》《桂姐休书》等。代表艺人有甄必三、刘久成、刘志忠、何文芳、唐运至、周海宗、刘建成等。
打法
镇巴渔鼓的打法,随着演唱的速度,曲、书中人物情绪变化而变化,手法非常丰富,能奏出轻柔细腻的情感,也能打出奔放的豪情,更能展示那种刀、枪、剑、林立,威武雄壮的场景,一代代名师把很多绝技已带入土中,后世弟子又未能完全继承,如有名的“闹台鼓(又名“开场子鼓”)已失传了。
演出场所
旧时,镇巴渔鼓多在茶馆及民间的婚丧、寿辰、孩子满月等喜庆场所演唱。
相关传说
镇巴渔鼓曲目丰富,题材广泛,杂取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由于艺人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艺,故而多数曲目早已失传,现仅存的传统曲目有《游庵》(上、下本)、《铡包勉》《金山问道》《朱氏割肝》《桂姐休书》以及一些零星小段等。
主要价值
镇巴渔鼓很具艺术性,观赏性,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人类学、语言、民俗、文学等方面同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其曲目不仅有一定的文学性,也是寓教寓乐,创造和谐社会的好教材。
传承保护
镇巴县委、县政府重视文化保护传承,积极保护开发镇巴渔鼓,成立专门机构挖掘整理。该艺术已被收录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陕西省卷),列入陕西省首批非遗保护名录,2008年被陕西省列为首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009年7月被上报争取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23年,《镇巴民歌曲谱集成》入选国家出版工程,梳理72种曲牌,为其建立完整基因库。
传承人
刘光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巴渔鼓传承人,被誉为“陕南歌王”。20世纪70年代,刘光朗踏遍镇巴县二十余个乡镇,用泛黄的笔记本抢救下三百余首濒危曲目,编纂成十万余字的《渔鼓专卷》。五十载从艺生涯中,他创新性地改良传统渔鼓,让单人表演升华为群体交响,1976年创作的《巴山顶上修堰塘》,以渔鼓的快板节奏模拟开山凿石的铿锵,将巴山儿女战天斗地的豪情注入千年古韵,此曲不仅唱进了中南海,更被收录进《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他创新引入交响乐伴奏、群舞表演,将渔鼓升华为舞台艺术,并坚持深入民间采风,融入背二哥号子、采茶女山歌,保持艺术鲜活。
相关人物
已知清末民初时期的镇巴渔鼓名艺人,有镇巴县小洋坝的杨金堂(1870-1943)等。杨金堂人称“杨渔鼓”,他才华出众,会说唱《列国》《封神演义》《西游》《水浒传/世界名著之旅丛书》《二十四孝》等长篇曲目。常年在镇巴、西乡县、城固县、南郑区一带各大茶馆挂牌演出,并拥有一批追随和拥戴他的渔鼓迷。杨金堂还曾被四川省、湖北等地请去传艺。民国年间(1912-1949),镇巴境内相继成立了响洞围社和娃娃班等镇巴渔鼓班社,聘请名艺人杨金堂授艺,培养出何义芳(1899-1953)、唐运至(1902-1982)、周宗海(1905-1984)等一批有影响的艺人。民国二十二年,中国工农红军进驻镇巴县一带,当地的镇巴渔鼓艺人还编演了《红军和咱一家人》《打土豪,分田地》等新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些专业文艺团体编演的一些镇巴渔鼓新曲目搬上高台演出,如西乡县文工团创作表演的《顶梁柱》《明灯永亮》《悲歌一曲伴雷鸣》等,他们采用小民乐队伴奏的演出方式,在传统的坐唱表演中增加了辅助动作;镇巴县文工团创作表演的《渔鼓咚咚》《卧牛滩》等曲目甚至加人了舞蹈动作。其间,民间艺人的演出活动也较活跃,如镇巴县清水乡艺人李元美编演的《夫妻情》在当地就很有影响。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艺人还有周宗海、甄必三、刘久成、丁吉祥、刘忠鼎、梁从寿、李文林等。1975年,镇巴县文化馆整理记录并内部油印保存了镇巴渔鼓的资料曲本《镇巴渔鼓》。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知名的艺人有刘光朗等。
相关活动
2024年11月,第四届“陕西中国曲艺牡丹奖”曲艺大赛评选圆满结束。由汉中市曲协推荐、镇巴文工团申报的镇巴渔鼓《怀念红军忆恩人》节目获得本届牡丹奖表演奖。镇巴县渔鼓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承载着镇巴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情感记忆。镇巴渔鼓参赛曲目《怀念红军忆恩人》以深刻的主题、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表演,深深打动了评委和观众。此次获奖,对镇巴渔鼓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将吸引更多目光关注这一独特艺术形式,激发更多年轻人投身于传统曲艺的传承与创新。
相关评价
旧时渔鼓艺人一袭粗布衫、一双草鞋,背鼓行吟于巴山汉水间,田间地头、聂氏宗祠院落皆为舞台,而今渔鼓登入剧院殿堂,灯光音响下,既有原汁原味的单口清唱,更衍生出渔鼓群舞、交响伴奏等新形态。其曲调宛若巴山云雾,缥缈而悠远;瑞安鼓词则似汉江流水,酣畅而淋漓,成为陕南人民记录历史、传递情感的活态史诗。(陕西检察网评)
镇巴县渔鼓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镇巴人的精神祠堂。那些“九腔十八调”里藏着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见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彰显着民间文艺的强大生命力。(镇巴县人民检察院评)
镇巴渔鼓表演风格清丽委婉,古朴优雅,深受群众喜爱。(陕西省文化馆评)
参考资料
民俗文化|镇巴渔鼓.汉中市经济合作局.2025-08-05
巴山汉水间的千年绝唱:镇巴渔鼓的前世今生.今日头条.2025-08-05
【文化“寻保传”】镇巴渔鼓——寻根护遗扬鼓声.陕西检察网.2025-08-05
镇巴渔鼓【省级 编号:第一批Ⅴ-11】.陕西省文化馆.2025-08-05
走遍镇巴之有根有魂——渔鼓.走遍镇巴之有根有魂——渔鼓.2024-11-25
| 汉中市镇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巴渔鼓!.抖音短视频.2024-11-25
“镇巴渔鼓”作品荣获陕西曲艺牡丹奖.镇巴县人民政府.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