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广圻(1766年-1835年),字千里,号涧苹、无闷子,别号思适居士、一云散人,清代时期著名的校勘学家、藏书家及目录学家。他的出生地是苏州市元和区。顾广圻以其深厚的学问和卓越的贡献,与孙星衍、黄丕烈等人一同被视为清代校勘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人物经历
顾广圻出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逝世于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十五年(1835年)。他在少年时代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即使卧病在床也不忘读书,因此被人称为“万卷书生”。顾广圻精通经学、小学以及天文、历算等领域,尤其擅长校勘学。他曾师从吴县的江声,学习广泛且深入,被认为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顾广圻还因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专业能力,被人们拿来与古代学者王俭、阮孝绪相提并论。
学术成就
顾广圻在校勘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认为校勘古籍的关键在于“唯无自欺,亦无书欺;存其真面,以传来兹”。他参与了多部重要古籍的校订工作,包括《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礼记》《仪礼》《国语》《战国策》和《昭明文选注析》等。他还为胡克家撰写了《文选考异》十卷,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对文献的真实性和传承性的重视,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藏书与著作
顾广圻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还是一位热爱收藏书籍的人。他将自己的藏书处命名为“思适斋”,以此来纪念北齐文学家邢邵的生活态度。顾广圻的藏书印章众多,反映了他对书籍的珍视。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思适斋文集》十八卷、《遯翁苦口》一卷以及《思适斋书跋》四卷。此外,王大隆还在1935年整理了他的其他题记,出版了《思适斋书跋》四卷。
社会影响
顾广圻在清代校勘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在乾嘉年间,他与卢文弨一起在江南地区享有盛誉。他的学术观点虽然有时会引发争议,但他始终坚持以实证为基础的态度,这使得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参考资料
【古礼漫谈】顾广圻《思适斋集》述论(上).搜狐网.2024-08-19
清代文献学家存在“佞宋”之风吗.搜狐网.2024-08-19
“清代校勘第一人”顾广圻的原则和底线.中国宁波网.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