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烛(学名:Typha angustifolia),又称水烛香蒲、狭叶香蒲、草宽叶香蒲,是香蒲科香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印度俄罗斯尼泊尔巴基斯坦、美洲及大洋洲、台湾、欧洲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吉林省河北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黑龙江省陕西省甘肃省辽宁省河南省、新疆、云南省、湖北等地,生长于海拔50米至2,8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水边、沼泽中。具有观赏、生态和经济价值。

形态特征

狭叶香蒲为香蒲科香蒲属的 多年生草本植物。水生或沼生草本根状茎乳黄色、灰黄色,先端白色。竹秆直立,粗壮,高约1.5-2.5 (-3) 米。根茎匍匐,须根多;叶狭线形,叶片长54-120厘米,宽0.4-0.9厘米,上部扁平,中部以下腹面微凹,背面向下逐渐隆起呈凸形,下部横切面呈半圆形,细胞间隙大,呈海绵状;叶鞘抱茎。花小且为单性,雌雄同株,雌雄花序相距2.5-6.9厘米;穗状花序,长圆柱形,呈褐色,雌雄花序离生,雄花序在上部,雌花序在下部,具叶状苞片;雄花序轴具褐色扁柔毛,单出,或分叉;叶状苞片1-3枚,花后脱落;雌花序长15-30厘米,基部具1枚叶状苞片,通常比叶片宽,花后脱落;雄花由3枚雄蕊合生,有时2枚或4枚组成,花药长约2毫米,长距圆形,花粉粉单体,近球形、卵形或三角形,纹饰网状,花丝短,细弱,下部合生成柄,长 (1.5-) 2-3毫米,向下渐宽;雌花具小苞片;孕性雌花柱头窄条形或披针形,长约1.3-1.8毫米,花柱长1-1.5毫米,子房纺锤形,长约1毫米,具褐色斑点,子房柄纤细,长约5毫米;不孕雌花子房倒圆锥形,长1-1.2毫米,具褐色斑点,先端黄褐色,不育柱头短尖;白色丝状毛着生于子房柄基部,并向上延伸,与小苞片近等长,均短于柱头。小坚果长椭圆形,长约1.5毫米,具褐色斑点,坚果细小无槽,不开裂,外果皮不分离。种子深褐色,长约1-1.2毫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2n=30。

狭叶香蒲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4月中旬至5月上旬萌发,6—7月开花,9月果熟。10月下旬至11月初枯黄,生长期约飞85天左右。据1988一1989年在永宁县观察,物候期如表166—1。据开花初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测,其株高1.05—1.86m,丛径15—30cm,平均单株鲜重110—175g,风干重25—37.5g,干鲜比为1:4.4—4.7,每株着生叶片5—9枚,根状茎入土深度为20—45cm,须根入土35cm,自根茎茎节处萌发新枝。就株丛结构而言,自基部每隔50cm分层,则茎,叶、花序(包括雌、雄花在内)的分布在各层不同。基部叶片含量稍多,花序主要集中分布在1m以上的高度;茎、叶的分布在各层较均匀,详见表166—2。狭叶香蒲的再生能力较差,若在开花之前割,留茬15cm,生长1个月之后,高度仅增加10—15cm,说明狭叶香蒲仅能一次性刈割利用。狭叶香蒲为典型的沼泽植物,全国各地的湖泊、池沼、洼淀及河流两岸积水泛滥地中均有分布。生境常年积水,水深0.3—1.Om不等,水质微呈碱性,pH=7.5,土壤为腐殖质沼泽土。狭叶香蒲能形成单优种群落,草丛高1一l.5m,覆盖度30—50%。它往往也是香蒲沼泽或芦苇(芦苇属communis)沼泽的常见伴生种,与芦苇、蔗草(Scirpustrigueter)、水葱(Scirpustabe–rnaemontani)、水蓼(Polygonumhydropiper),眼子菜(Po—tomOgetonsp.)等植物伴生。在宁夏引黄灌区积水湿地上,狭叶香蒲群落覆盖度可达80%左右,地上部生物产量鲜草达22.5一28.5t/ha。

生长环境

生于湖泊、河流、池塘浅水处,水深稀达1米或更深,沼泽、沟渠亦常见,当水体干枯时可生于湿地及地表龟裂环境中。

分布范围

狭叶香蒲原产中国,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新疆、江苏省、湖北、云南省、台湾等省区。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日本、原苏联、欧洲、美洲及大洋洲等亦有分布。

生长习性

水烛性耐寒,喜光照,不耐阴,喜浅水湿地,对土壤水质要求不严,适应性强。

用途

生态

水烛可用于污水净化,保持水体生态平衡。

经济

水烛的嫩茎叶可做蔬菜食用;幼叶家蓄亦喜食,为良好饲料;其假茎白嫩部分(即蒲某)和地下匍匐茎尖端的幼嫩部分(即草芽)可以食用,并且清爽可口;老熟的匍匐茎和短缩茎可以煮食或作饲料;雄花花粉俗称"蒲黄",具有药用和滋补功能;还可用来编制草袋、草包、草席等。

观赏

水烛株形婆姿,色泽淡雅,观叶观花序俱佳,常用于配植园林水池、湖畔,构筑水景或点缀角隅处,还宜作花境、水景背景材料,亦可盆栽布置庭院;其肉穗花序奇特可爱,也是良好的插花材料。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