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鳍短额鲆(黑枕黄鹂普通亚种:Engyprosopon filipennis)为鲆科短额鲆属的鱼类,绿背龟鮻长鳍狭额鲆,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海南岛广东省到台湾附近海区等,属于南海北部特有的暖水性底层鱼。

形态特征

上颌延伸至下眼前缘下方;上颌具二行尖锐锥状齿,下颌具一行;腭骨无齿。鳃耙细尖,边缘呈锯齿状,第一鳃弓之鳃耙数0+8-11。眼侧被中大弱栉鳞,盲侧被圆鳞;背鳍与臀鳍鳍条均被鳞;眼侧具侧线,盲侧无侧线;侧线鳞数45-47。背鳍正常,具软条数85-91;臀鳍正常,具软条数65-68;左右腹鳍不对称;胸鳍延长,以第3鳍条最长,长于头长;尾鳍尖圆形。体澹灰绿色,头前缘有一列浅褐色小点,眼前内缘及后内缘各具一暗色小点,各鳍澹色,尾鳍无大形黑斑;盲侧除了头部为乳白色外,馀为澹灰色,雌鱼色较暗。以前所记载之长鳍短额鲆(Engyprosoponmacroptera)实为本种之同种异名。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大陆棚砂泥底质或石砾底质床上,白天不太活动,静静地平贴在砂泥底床上,到了晚上才出来觅食,主要以底栖无嵴椎动物或小鱼为食物。多变的体色能融入周遭景物,借以欺敌。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通常单独活动。白天大多栖息在密林深处,直立地站在靠近树干的水平粗枝上,由于体色与树的颜色很相似,因此虽然不算十分隐蔽,也很难被发现。有时白天也活动和捕食。寒冷的冬天常在树洞中躲避风雪,有时甚至敲击树干也不飞出。多活动于树林的中下层,只有在进行远距离飞行时才越过树冠之上。当追捕松鼠时则随松鼠的上下而起落,常边飞边发出“呼呼”的恫吓声。飞行时两翅煽动幅度较大,飞行轻快而无声响。多呈波浪式飞行。一般飞行距离不远,每次多在50一60米左右。除繁殖期常发出“蹦蹦一蹦蹦一”的短促而粗犷的叫声外,其他时候一般很少鸣叫。它的叫声略似中杜鹃的声音,但较中杜鹃的声音长而响亮。主要以耗子、棕背鼠、黑线姬鼠等为食,也吃昆虫、蛙、鸟、兔,以及松鸡科的一些大型鸟类。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4~6月。通常营巢于树洞中,也在树根下的地面上或林中河岸的石崖上营巢。每窝产卵2~6枚。卵为白色。孵卵由雌鸟承担,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为27~28天。早成雏为晚成性,大约经过30~35天才能飞翔。

分布范围

分布于北海道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