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宜栋,男,汉族,1925年9月生,江西省上饶市黄沙岭乡麻墩村人,中共党员,江西省上饶县旭日街道退休干部。中国中央电视台2015年度法治人物评选候选人。
主要事迹
为了偿还去世父亲解放前欠下的债务,历时67年,偿还债务合计13600多元。还清了一笔本可不必还的债务,用自己的诚信坚守表达对社会公序良俗的自觉遵守。
替父还债67年
“欠债还钱”是他最淳朴的承诺,“诚信为金”是他最坚定的信仰。
郑宜栋的老家在上饶县黄沙岭乡麻墩村。上世纪四十年代,父亲在当地经营一家榨油作坊,因为诚信经营,老少无欺,深得乡亲们的信任和拥戴,油坊生意特别红火。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给郑家带来了灭顶之灾,1942年8月,父亲与兄长被强行抓丁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乡亲们存放在郑家准备榨油的茶籽、菜籽、桐籽也悉数抢走。由此,郑家便欠下了周边106户乡亲的茶油、菜油、油桐等各种油料数百斤,现金(旧币)数千元。郑家横遭不测后,乡亲们也十分同情,没有一人提起债务,更没有一人上门讨要。乡亲们越是这样,郑宜栋的心里越不好受,虽然家败了,没有能力立即还清债务,但能还一分是一分。年少的郑宜栋暗暗发誓,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替父亲还清债务。他奔赴福建省干起了挑盐的挑夫,每天担着一百多斤盐包餐风宿露,跋山涉水。等到上饶解放时,他已替父亲还清了一千多元(旧币)的现金债务。
解放以后,郑宜栋先后当过乡民兵营长、区农协主席、县农技站站长、公社党委书记等职,每月薪水除了自己生活,还要赡养母亲和供弟弟读书,加上抚育7个子女,家庭生活十分清苦,难以挤出闲钱还清父债。但郑宜栋始终把这笔债务挂在心上。1996年,退休的郑宜栋终于攒够了偿还父债的资金。老人拿出珍藏了几十年的老账本,用了足足半年的时间进行整理核实,终于算清父亲生前所有债务,共欠106户人家茶油、菜油、油桐共计873斤4两5钱。
债难算,人更难找。那年冬天,他不顾天寒地冻,捧着账本挨家挨户上门还账。有些债主已经过世的,他就还给他们的子孙;少数债主没有后人的,则请亲友代收。大部分人家不肯收,他就将账本展示给债主的后人看,然后加上利息,毫厘不少地将油还给人家。2008年,郑宜栋无意中了解到父亲解放前使用的是16两1斤的老秤,而现在用的则是10两1斤的新秤。他为自己的粗心大意后悔不已,决定按照新老秤相差最高15%的比例偿还差额。当年年底,83岁的郑宜栋返回家乡补还了差额。 1996年腊月还债后,郑宜栋仍然继续寻找余下的一些债主。由于时隔多年,有7户债主或远走他乡,或杳无音讯。2009年清明节,郑宜栋第五次来到债主翁新华孙子家。翁新华和儿子都已过世,孙子常年在外打工不在家。在其邻居的反复劝说下,郑宜栋把一元钱塞进了他家门缝里,在“还债记事簿”上郑重写下:欠翁新华一角,今还1元。这是郑宜栋最后一户债主,当天他终于还清了父亲的所有债务。67年间,他偿还债务合计13600多元。
郑宜栋坚守67年为亡父还债的动人故事,引起了强烈反响,先后当选2009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年度“全国十大法治人物”和中央电视台“十年法治人物” 。
修筑“诚信桥”
还清父亲的债务后,郑宜栋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家乡修建一座小桥和一条小路。社会爱心人士捐款15万元帮助他了却了报恩乡亲的心愿。
2011年正月初六,86岁的郑宜栋在老伴的陪同下回到了老家麻墩村,全程参与修桥修路。他每天都到现场去监督施工,认真管理每一笔开支。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建成了3.5米宽的水泥桥,被乡亲们命名为“诚信桥”。
获得荣誉
2011年9月20日,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