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光学是一门研究金属光学特性的学科,重点探讨金属的光学性质与其物质结构的关系。金属的光学特性主要包括高反射性和强吸收性,只有在厚度达到约300-400埃时才会开始透光。
历史沿革
金属光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当时人们对光的弹性以太理论产生了兴趣,并开始研究金属的反射性能。然而,金属光学的重要发展发生在詹姆斯·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理论提出后。P.德鲁德将经典电子论应用于金属媒介,建立了金属光学常数与自由电子参数之间的联系。尽管如此,理论与实验并不完全吻合。此后,研究集中在实验方面,如在高真空条件下制备样本,提高光学量的测量精度,以及在低温条件下观察温度影响。随着固体物理学的发展,金属光学在20世纪50年代被完全纳入固体物理学的研究领域,采用量子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理论解释
金属光学的核心在于理解金属对光的吸收和反射。这些特性由金属的复折射率n = n - iχ决定,其中n表示实折射率,χ代表消光系数,决定了光波的衰减。金属光学常数n和χ随光波长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色散。在红外区域,色散是由导带电子的带内运动引起的,而在紫外线区域,则涉及到金属电子的带间跃迁,这与金属结构密切相关。金属光学常数的色散特性,尤其是长波部分,可以用经典电子模型来描述。在这个模型中,金属中存在的大量自由电子对其导电性、导热性等特性有着重要影响。在静电场的作用下,金属中的自由电子会产生附加的定向速度,形成传导电流。在某些情况下,如高频和低温条件下的趋肤效应,传统的欧姆定律和经典理论不再适用,导致出现反常趋肤效应。这一效应最初由A.皮帕德在1940年的雷达研究中发现,并随后得到了理论上的详细分析。
主要问题
金属光学的主要研究问题包括光在金属表面反射时的能量分配和偏振结构、光学常数n和χ的实验测定、经典色散理论、正常趋肤效应和反常趋肤效应等。
参考资料
金属的光学.和讯网.2024-10-28
金属光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10-28
金属光学.文库.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