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小三弦是一种主要由拉祜族使用的弹拨弦鸣乐器,同时也受到佤族和哈尼族爱尼人的喜爱。由于拉祜族对其特别钟爱,因此得名。该乐器主要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及临沧地区的沧源佤族自治县一带。

形态特征

拉祜族小三弦的形态较为特殊,不同于汉族和其他云南少数民族的小三弦,更接近广西壮族的三弦。琴体通常由一整块梨木、果木或其他硬杂木制成,尤其是糯梨木或茶木制作的音质最佳。琴体长度在40至60厘米之间,共鸣箱呈扁圆形,直径约8至12厘米,厚度约为4至8厘米。琴头为扁铲形,上部较宽,顶端朝后呈弧形弯曲,下部中间设有弦槽或弦库。琴头两侧设有三个短而粗的硬木制弦轴,置轴为左二右一。琴杆短而宽,呈半圆柱状体,正面平坦为按弦指板,其上不设品位。琴箱皮面中央置有一截铁棍为琴马,下面垫以一枚旧时的铜币、银元或一块薄铁片。张以三条钢丝弦,弦径一致。拉祜族小三弦制作精细,一般多在琴头、弦库和音窗上雕刻出花纹图案。小三弦采用金属山口、琴马和同样粗细的钢丝弦,使其具有独特的音色。

历史传说

澜沧的传说

在澜沧的拉祜族村寨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天上的桃花仙子为了让拉祜人排遣忧愁,赠送了一把彝族月琴给他们弹奏。起初,这把弦子只有一根弦,声音单调,后来改为两条弦,但音色仍然不佳,最终演变成现在常见的三弦琴。在旧社会,拉祜人常常因为无法忍受土司头人的压迫而发起反抗。有一位名叫李金保的起义领袖,他是位技艺高超的三弦手。在起义失败被捕后,他在行刑前夕获得了最后一次弹奏的机会。他悲愤地弹了一整晚,直到清晨鸡鸣时琴声停止。当时,官家的太太和女儿们都沉浸在琴声之中,不舍得让琴声结束,于是他们请求赦免李金保的死刑。尽管土司最初不同意,但在夫人们的坚持下,李金保得以幸存。不过,这位刚正不阿的英雄拒绝为官家弹琴,而是选择遁入深山隐居。他创作的一首乐曲被称为“起死回生调”,自此之后,拉祜族小三弦开始广为传颂。

沧源的传说

在沧源的佤族山寨,也有一个传说:曾经有一户人家总是争吵不断,一位老人用一段茶木按照木勺的模样挖空,蒙上蛤蟆皮,加上三条弦,制作成一把三弦琴。当他用这把三弦弹奏出美妙的乐曲时,那户人家不再争吵,变得和谐融洽。老人告诉他们,三条弦就像一家人的关系,如果弦调得准,就能弹出悦耳的曲调,家庭也会更加和睦幸福。从此以后,每当有人弹起三弦,无论什么民族、性别或年龄的人都能一起欢舞歌唱,用它来增进感情,建立幸福的家庭。

演奏技法

拉祜族小三弦的演奏方式独具特色。演奏者将琴鼓放在右腹,琴杆横跨胸前,琴头略微倾斜向上。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右手食指绑上竹制拨片弹弦发声,仅弹不挑,较少使用轮或滚的技法。左手按弦时并非用指尖肌肉,而是用指甲接触琴弦,这种方法被称为“跪指”,能够产生其他三弦琴类乐器难以企及的清脆明亮的声音,而且余音悠长。拉祜族小三弦的定弦会随着演奏乐曲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常用的定弦包括d1、g1、d2;c1、g1、C2;d1、a1、d2等,音域大约覆盖两个八度。它的音色柔美细腻,虽然音量不大,但非常动听。演奏时,外弦和中弦负责主旋律,内弦则提供和音伴奏。左手的常见技巧包括滑音、揉音、打音、擞音、带音等。拉祜族小三弦常用于独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尤其受到拉祜族年轻人的喜爱,是他们社交和爱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间有许多精通小三弦演奏的艺人,其中著名的是盲艺人文老五,他有着深厚的音乐功底,擅长即兴创作,改编和创作了超过百首乐曲。

独奏曲目

拉祜族小三弦的独奏曲目丰富多彩,其中包括《澜沧悲调》《倒板腔》《迈山调》《边界调组曲》《元周马帮调》《三人起世》《联络调》《摇篮调二首》《临江调三首》《澜沧爱情调》《玩耍调》和《情歌》等。

相关影响

在澜沧和沧源佤族自治县等地,与拉祜族毗邻居住的佤族和哈尼族爱尼人也使用类似的小三弦,尽管他们的演奏风格因民族差异而有所不同。佤族使用的小三弦长约50厘米,共鸣箱也是扁圆形,蒙以蟒皮,直径约10厘米,音色清澈柔和,左手技巧常包含颤音、滑音和装饰音等。代表性的乐曲有《孤儿调》《进阿佤山》和《阿佤调》等。哈尼族爱尼人使用的小三弦,又称为弦子或当的,主要用于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交流。他们的乐曲包括《欢乐调》、《串寨子调》和《情歌》等。

藏品展示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中,展出了两件拉祜族小三弦。其中一件是由茶木制成,琴体全长57厘米,琴鼓为扁圆形,直径10.5厘米、厚6.5厘米,前口蒙以蟒皮,后口设置镂空音窗。琴头扁铲形、后弯,中间设弦库,两侧置梨木制花蕾形弦轴三个(左二右一)。琴杆短而宽、无品位。皮面中央置铁棍马,长6.5厘米、直径0.3厘米,下垫圆形薄铁片,张三条钢丝弦。另一件小三弦,由糯梨木制成,琴体全长42.5厘米,琴鼓扁圆形,直径7.8厘米、厚4.7厘米,前口蒙以蛇蜕,后口置金钱眼形音窗。琴头呈扁铲形后弯,中设弦库,两侧置三个梨木制花蕾形弦轴(左二右一),皮面中央置铁棍马,长4.9厘米、直径0.3厘米,下垫长六方形薄铁片,张三条钢丝弦。这些拉祜族小三弦均由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民间艺人精心制作,选材考究,工艺精湛,在琴头、弦库、弦轴和音窗等部位,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和纹饰,极具民族特色。它们都被收录在《中国乐器图鉴》这一大型画册中。

参考资料

拉祜族小三弦概览.民族乐器网.2024-09-24

拉祜族民间传统乐器:小三弦.汉程网.2024-09-24

从多彩到濒危:少数民族乐器的前世与今生 .中国民族文学网.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