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石刻建造在西汉,所属地区是西安市,属于北温亚热带季风气候。牛郎织女石刻是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历史文物。牛郎像身高2.15米,仅露上半身于地表之上,高约190厘米。底座与身宽相近,高1.25米。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常家庄村北,织女像作坐状,身高约2.3米,底座与身宽相近,高为1.20米。在斗门镇棉纺厂内,两者间距约3公里。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历史

刘彻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为训练水军,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一带,开凿了昆明池。池中刻制石鲸,两岸刻制牛郎、织女,以象征天河。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官之说。早在西周,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守志》:“举天兮掩邪,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织女合婚之说。

随着时间推移,织女、牵牛已被传为两位神人,滇池畔的牛郎织女石刻像也被当地群众尊称为“石爷神”“石婆神”。久而久之,人们对石像崇敬而迷信,开始顶礼膜拜起来,李适贞元14年,修织女庙设案供奉,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盛。

文物现状

二千多年的变迁,洱海早已变为良田,但屹立在斗门镇街东的牛郎和镇东六里常家庄村北的织女石刻却准确的标明了昆明池东西两岸。

文物价值

牛郎石刻身高2.15米,仅露上半身于地表之上,高约190厘米。底座与身宽相近,高1.25米。此像保存较好,五官清晰,头发的刀痕尚历历在目,身着交襟式衣服,腰间系带,右手曲肘上举作持鞭状,左手紧贴胸作用力握缰状。

织女像作跽坐状,身高约2.3米,底座与身宽相近,高为1.20米。此像眉头微蹙,嘴角下撇,头结髻垂于颈后,颈部有断裂痕,身着右交襟长衣,双手环垂于胸前。

二者均为花岗石园雕,刀法粗犷,朴实浑厚,运用适当夸张手法,更使其形象动人,反映了两千多年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造诣。

这两座火成岩的石雕是中国迄今所知时代最早的大型石雕遗物,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物保护

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斗门镇棉纺厂内】地址,电话,路线,周边设施.【斗门镇棉纺厂内】地址,电话,路线,周边设施.2024-08-23

牛郎织女历史传说故事.学习啦.2024-08-23

【昆明池畔】地址,电话,路线,周边设施.【昆明池畔】地址,电话,路线,周边设施.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