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桥即朱雀桁,历史上又称大航、大桁、朱雀航,为晋朝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时为交通要道。其遗址在清代已难寻觅。据历史学者考证,历史上的朱雀桥就是如今的中华门城堡下的镇淮桥,为新建。

六朝时期,秦淮河上有二十四座浮桥,其中朱雀桥连舟为桥,一旦发生战事,就可撤舟以隔断两岸交通。朱雀桥因地处当时宫城之南,与朱雀门相对而得名,此桥就是首都前最主要的桥梁,是古代南京人出入南郊必经之地。

考古人员发现在朱雀桥内桥的东南侧、距离中华路不到10米处,还有六朝期间的“御道”,这说明早在六朝时,内桥、中华门、朱雀桥、长干桥一段就已成为南京城市的中轴线了,更加证明朱雀桥的历史至少在1500年以上。

名字由来

唐诗人刘禹锡在怀古名篇《乌衣巷》诗中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脍炙人口、千古传咏的名作产生后,乌衣巷和朱雀桥便闻名于世。

清人陈文述的《朱雀桥》诗云:“野草溪花媚晚凉,残基犹说晋咸康;镇注桥北无遗址,何处当年四航?”

乌衣巷诗文乌衣巷赏析:乌衣巷位于孔子庙西南数十米,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旧时王谢子弟善著乌衣,因而得名。为纪念王导谢安,在乌衣巷东曾建有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仕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

简介乌衣巷:在南京市东南面,三国时是吴国茂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

东晋初,大臣王导住在这里,后来便成为王、谢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到了中唐,诗人刘禹锡以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足见王谢旧居早已荡然无存。

古居的主体建筑为来燕堂和鉴晋楼,另附有王、谢家族陈列、六朝历史和文化艺术陈列、淝水之战半景画室、晋朝起居陈列室、六朝书画、雕塑厅、洛神赋壁画厅等。楼堂外的墙壁上,还有竹林七贤图、对狮图、行乐图等砖印壁画,有史料价值和观赏价值,庭中有建有仿兰亭的小品式水流觞流杯渠。古居内特请诗书界名流撰写了记文,楹联,更增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参考资料

汉语南京|朱雀桥.微信公众平台.2024-03-13

专家呼吁历史上的朱雀桥恢复原名 见证无数血战——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