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蟒(英文:地盾青头鹦鹉 Pythons;食虫类:Aspidites),为蟒科中比较原始的一支。其科学分类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爬行纲有鳞目蟒蛇科-盾蟒属。盾蟒有两个物种,分别为蓝氏盾蟒即窝玛蟒(英文:woma Python;黑枕黄鹂普通亚种:Aspidites ramsayi)和黑头盾蟒(英文:黑色 headed python;学名:Aspidites melanocephalus)。
蛇类最早可追溯到晚白垩世,从穴居蜥蜴分化而来。约7300万年前蟒蛇科祖先出现,盾蟒随后逐步发展。盾蟒仅分布于澳洲地区,具体为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北领地、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西澳大利亚州。它们的颅骨呈现出明显的窄且短的形态,与游蛇科相似。在感官结构方面,盾蟒物种缺乏蟒蛇科中部分成员所具备的唇窝结构。与蟒蛇科中多数偏好捕食恒温动物(如鸟类、哺乳动物等)的种类不同,盾蟒物种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食性发生了显著特化,主要以爬行纲作为其捕食对象,这在蟒蛇科家族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位特征。
截至2025年3月,盾蟒所有物种在《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均被评估为无危(LC, Least Concern)。在澳大利亚西部,盾蟒中的蓝氏盾蟒(沃玛蟒)是一级保护物种;在新南威尔士州,其被认定为易危物种;在昆士兰州、北领地和南澳大利亚州,则被归为近危物种。同时,在原住民文化中,盾蟒是重要食物资源。原住民通过循迹挖掘的传统方式捕猎盾蟒,这体现其世代积累的生存智慧与文化传承;在国际宠物贸易方面,人工繁育的盾蟒活跃于美国、欧盟、日本等多地市场。因其独特外观与习性,深受宠物爱好者青睐,成为热门宠物品种。
演化历史
早期蛇类起源
蛇类的演化最早可追溯至晚白垩世。圣乔治哈斯蛇(Haasiophis terrasanctus)作为已知最早的蛇类化石出现,距今约9400万至1.12亿年前。主流科学观点认为,蛇类起源于穴居蜥蜴,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逐渐从蜥蜴类祖先分化并演化出独特的形态与习性,为后续众多蛇类家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这其中便包括盾蟒属所属的蟒蛇科。
蟒蛇科演化分支
在蛇类演化长河中,7300万年前是蟒蛇科演化的关键节点,蟒蛇科与筒蛇的共同祖先于此时出现。此后,大约在1100万年后,蟒蛇科、闪鳞蛇科以及墨西哥大型绞杀性蛇类的共同祖先也相继诞生。盾蟒属作为蟒蛇科家族的重要成员,正是在这样的演化脉络中,从共同祖先开始逐步分化、独立发展,逐渐形成如今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位。
盾蟒特性演变
蓝氏盾蟒(沃玛蟒)
盾蟒中的蓝氏盾蟒(沃玛蟒)展现出特殊的演化特征。与其他蟒蛇显著不同的是,它缺乏热感应颊窝。科学家推测,这一独特现象源于其长期在地下洞穴环境中的捕猎习性。由于地下洞穴环境相对稳定,温度变化不明显,且猎物多近距离接触,使得热感应颊窝这一在其他蟒蛇中用于远距离感知温血猎物的器官,在它们的演化过程中未得到发展。不过,蓝氏盾蟒(沃玛蟒)进化出了发达的犁鼻器,以此增强对猎物气味的感知能力,弥补热感应的缺失。此外,尽管传统认知中它们是穴居蛇类,但研究发现,其在树上栖息的时间比以往认为的更长,这表明蓝氏盾蟒(窝玛蟒)在演化过程中,根据环境资源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栖息与活动模式,以更好地适应生存需求。
黑头盾蟒
黑头盾蟒作为盾蟒中的典型物种,在演化进程中保留并发展了部分蟒蛇科共性特征。其身体肌肉发达,适应了在多种环境中活动与捕猎。从演化角度看,其头部对称分布的鳞片,不仅在外观上独具特色,可能在防御、感知周围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而这也与盾蟒“持盾者”的属名由来相关。
命名与分类
词源
属名
盾蟒属名“Aspidites”源于希腊语,意为“持盾者”,指的是其头部呈盾牌形状的鳞片。
种名
盾蟒物种中的蓝氏盾蟒(窝玛蟒),其学名为Aspidites ramsayi,“Aspidites”为属名,而种名——“ramsayi”则是其命名者威廉·约翰·麦克利(William John Macleay)特意选定,用以纪念澳大利亚动物学家兼鸟类学家爱德华·皮尔逊·拉姆齐(Edward Pierson Ramsay)。
盾蟒物种中的黑头盾蟒,其学名为Aspidites melanocephalus,“Aspidites”同样为属名,而种名——“melanocephalus”,意思是 “黑头的”。
学名
盾蟒的学名——Aspidites,由W. C. H. Peters在1877年正式命名。
盾蟒物种中的蓝氏盾蟒,其学名为Aspidites ramsayi,由Macleay在1882年正式命名。
盾蟒物种中的黑头盾蟒,其学名为Aspidites melanocephalus,由Krefft在1864年正式命名。
英文名
盾蟒没有一个通用的英文名称,但建议使用“地盾headed Pythons”这一名称,可以涵盖盾蟒的两个物种。
分类
截至2025年3月,在ITIS收录盾蟒的有效物种信息如下:
体态特征
盾蟒属包含黑头盾蟒与窝玛蟒,二者在体态方面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征。
体型轮廓
蓝氏盾蟒(沃玛蟒)身形相对纤细,成年个体通常可长至7英尺,偶见达8英尺的个例,但并不常见。其身体形态略微扁平,尾巴细长。移动方式较为特殊,和多数蟒蛇一样采用直线爬行,速度约每小时1英里。在炎热地面时,会将身体大部分抬起,仅留几英寸接触地面前行。
黑头盾蟒具有典型蟒蛇的体态,体型庞大且肌肉发达,行动迟缓。身体外观稍显扁平,尾巴细长且逐渐变细。成年个体平均体长在5至6.5英尺,部分个体能长到11英尺。
头部构造
蓝氏盾蟒(窝玛蟒)头部常呈橙色,眼睛上方带有类似眉毛的深色斑纹。其鼻尖靠近嘴巴开口处有类似热感应的器官,弥补了唇部鳞片缺少热感应窝的不足。头部较窄,眼睛较小。
黑头盾蟒头部从鼻尖至脖子后方几英寸处均为纯黑色,辨识度极高。因缺少吻部或唇部热感应窝,面部外观与澳大利亚本土的眼镜蛇科棕蛇有相似之处 。
身体斑纹与颜色
蓝氏盾蟒(沃玛蟒)鳞片光滑且具光泽,腹部为奶黄色。身体颜色多样,有黄色、红色、灰色或橄榄棕色,全身分布着深棕色至黑色的条纹。
黑头盾蟒身体斑纹由黑色或深灰色与较浅颜色交替组成,浅色范围包括浅棕色、棕色、金色、乳白色或灰色等。
分布栖息
分布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北领地、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西澳大利亚州)。
栖息
盾蟒物种在栖息环境选择上展现出明显差异。其物种中的蓝氏盾蟒(沃玛蟒)多活跃于澳大利亚西部与中部区域,常现身于沙漠、灌木丛林地、银荆林地、稀树草原及草原等地带,尤为偏爱沙质土壤环境。这类环境为其提供了便于挖掘洞穴以及寻觅猎物的条件。而黑头盾蟒则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北半部,但干旱程度极高的区域鲜见其踪迹。它们的栖息地涵盖潮湿的热带雨林、季节性干燥林地、灌木丛林地、稀树草原、草原,乃至沙漠周边区域。相较于蓝氏盾蟒(窝玛蟒),黑头盾蟒对环境湿度的适应范围更为广泛,多样的栖息环境能够满足其在食物获取、温度调节以及繁殖等方面的不同需求。
生活习性
盾蟒包括黑头盾蟒与蓝氏盾蟒(沃玛蟒),虽有盾蟒属的共性,但在生长习性上有着鲜明的差异与各自的特点。
洞穴利用
盾蟒属的黑头盾蟒与蓝氏盾蟒(沃玛蟒)均具备挖掘洞穴的能力。在野外环境中,它们既会自行挖掘洞穴,也善于利用其他动物遗留的洞穴,并将其扩大以满足生存需求。二者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都较强,地表植被的改变通常不会对它们的生存造成显著影响。然而,农业开垦、深耕等活动以及放牧牲畜的频繁践踏,可能破坏它们依赖的洞穴,对其生存环境构成威胁 。
栖息偏好与日常活动
黑头盾蟒是陆栖生物,多在岩石及松散碎屑间出没。白天,它们静栖其中,夜晚则活跃起来,过着独居生活。蓝氏盾蟒(窝玛蟒)同样陆栖且独居,白天常藏于空心原木、洞穴或树叶堆下,天气暖和时才偶尔出来晒太阳,夜晚成为它们的捕猎时段。二者日常活动虽都以昼伏夜出为主,但栖息微环境的选择各有倾向。
防御与攻击行为
受到惊扰时,黑头盾蟒会大声嘶嘶叫,一般不咬人,仅在捕食时发动攻击,有时闭着嘴做出攻击动作,整体易被人类操控。蓝氏盾蟒(沃玛蟒)习性较为隐秘,通常不主动攻击人类。二者在面对外界干扰时,都并非极具攻击性的蛇类。
捕食策略
黑头盾蟒生活在热带,体温调节能力使其消化快、进食多。吞食大型猎物时,会在张大的嘴前盘绕身体,收缩助力吞咽。蓝氏盾蟒(窝玛蟒)多在洞穴捕猎,因空间限制,采用身体一圈挤压猎物至洞壁的方式捕杀,不过这种方式易遭猎物反抗,致使许多成年蓝氏盾蟒(沃玛蟒)身上留有伤疤。它们在捕食方式上,因环境和身体条件发展出了截然不同却又各自适应环境的技巧。
特殊行为
黑头盾蟒虽善游泳却几乎不涉足水域,炎热时会将深色头部埋进沙子降温。蓝氏盾蟒(沃玛蟒)在穿越炎热沙地等特殊地面时,会将身体大部分抬离地面,仅留几英寸接触地面,通过前伸蹬地的独特方式移动。这些特殊行为展现了它们对各自生存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
饮食营养
盾蟒物种均为食肉动物。物种中的蓝氏盾蟒(沃玛蟒),以多种陆生脊椎动物为食,比如小型哺乳动物、陆栖鸟类以及蜥蜴;而黑头盾蟒则主要捕食爬行纲,其中包括蛇类,而且在有机会的情况下也会捕食哺乳动物。
生长繁殖
盾蟒属包含黑头盾蟒与蓝氏盾蟒(窝玛蟒),在生长与繁殖方面,二者存在一定差异。
交配习性
黑头盾蟒采用系列单配偶制,繁殖季一般为10-11月。蓝氏盾蟒(沃玛蟒)繁殖季则在5-8月,期间完成交配。
繁殖过程
黑头盾蟒是卵生动物,成年雌性每次产卵5-10枚,产卵后雌性会盘绕卵旁,历时2-3个月完成孵化。蓝氏盾蟒(沃玛蟒)同样卵生,雌性在洞穴内产下5-20枚卵,在2-3个月孵化期内,温度降低时会抖动身体为卵供暖。
幼体发育
黑头盾蟒幼蛇孵化时发育较完全,出生2天后即可捕食小型猎物独立生存。蓝氏盾蟒(沃玛蟒)幼蟒孵化时身体机能成熟,出生便能够自行觅食,开启独立生活。
生存现状
盾蟒包含黑头盾蟒和蓝氏盾蟒(窝玛蟒),其生存现状各有特点。
黑头盾蟒种群数量稳定,分布范围广泛,看似无明显生存危机。它偶尔会被宠物行业捕获,也会被部分原住民群体当作食物来源,但这些活动尚未对当地种群造成威胁。同时,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存在人工圈养黑头盾蟒作为宠物的情况,且由于其在人工饲养环境下易于繁殖,对野生捕获个体的需求较低。
蓝氏盾蟒(沃玛蟒)同样分布广泛,整体数量下降速度尚未快到足以将其列入更高威胁等级。尽管环境与遗产部正致力于减轻入侵物种、栖息地退化和非法宠物贸易收集等威胁,但仍面临一些严峻挑战。例如,毒性极强的棕伊澳蛇会在幼年窝玛蟒长到可繁殖之前将其捕食;通过破坏地洞来控制入侵野兔的举措,也可能影响到依赖这些地洞作为庇护所的沃玛蟒,使其生存面临潜在风险。
物种保护
ICUN等级
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西部,盾蟒中的蓝氏盾蟒(沃玛蟒)是一级保护物种,被列入《西澳大利亚野生动物保护法》附表4(特别保护动物)中。同时,在新南威尔士州,其被认定为易危物种;在昆士兰州、北领地和南澳大利亚州,则被归为近危物种。
相关价值
原住民文化
在原住民文化方面,盾蟒物种是部分原住民群体的食物资源。传统捕猎方式为,原住民循着它们留下的踪迹找到其洞穴,而后将其挖掘出来。这一行为体现了原住民长期以来与自然互动形成的生存技能与文化传统。
国际宠物贸易
从国际宠物贸易视角来看,盾蟒物种活跃于国际宠物交易市场,其交易范围涵盖从美国、跨越欧盟直至日本的广大区域。市场上用于交易的盾蟒物种,大多为人工繁育后代。这种宠物贸易现象反映出盾蟒在宠物爱好者群体中具有一定吸引力,其独特的外观、习性等因素,促使其成为宠物市场的热门品种之一。
参考资料
Woma Python(Aspidites ramsayi).San Diego Zoo Wildlife Alliance.2025-03-15
Black-Headed Python.animalia.2025-03-15
Genus(Aspidites).repfocus.dk.2025-03-15
Aspidites W. C. H. Peters, 1877.itis.gov.2025-03-15
Woma(Aspidites ramsayi).www.iucnredlist.org.2025-03-16
Black-headed Python(Aspidites melanocephalus).www.iucnredlist.org.2025-03-16
Woma Python(A. ramsayi).a-z-animals.com.2025-03-16
#博物晚八点·回顾# 蛇行澳洲第三季:树蟒与盾蟒.微信公众平台.2025-03-15
Aspidites melanocephalus (Krefft, 1864).itis.gov.2025-03-15
Aspidites ramsayi (Macleay, 1882).itis.gov.2025-03-15
Black-headed python(Aspidites melanocephalus).a-z-animals.com.2025-03-16
Woma Python.animalia.202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