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鼎莎是明朝第八代代王朱鼐钧的长子,但《明史》中没有关于他的资料。1606年五月,他被封为代世子,但后来因为父亲朱钧记载错误而被改立其弟朱鼎渭为代世子。尽管朱鼎莎受到了代王府官员的反对,但最终还是让位于弟弟朱鼎渭。由于朱鼎莎没有儿子,朱鼎渭在同年成为了代世子。
基本资料
朱鼎莎
姓名:朱鼎莎
性别:男
出生年月:不详
国籍:中国
时代:明朝
籍贯:不详
民族:汉族
身份:代世子
生平
朱鼎莎
他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五月受封代世子,后来朱鼐钧曾经以玉牒记载错误为由改立其弟朱鼎渭为代世子,不过受代王府的官员反对而作罢。但是,朱鼎莎未及袭封就在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去世,号在《明史》及《明实录》都失载。
由于朱鼎莎无子,因此朱鼎渭在同年嗣封代世子。
朱姓起源
朱鼎莎
1、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姬发灭商建立周代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费县、邹城、滕州市、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2、另据\u003c\u003e记载,鲜卑族竭烛浑氏朱可浑氏,在拓跋宏时住在洛阳市,他们一起改为朱姓。
3、《元和姓纂》记录说舜时有一个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他的后人以朱为姓。由此看来,帝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朱姓。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4、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帝辛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今安徽省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小说人物
面对自己父亲拿自己撒气的朱鼎渭习惯性的低头皱眉。代王世子也就是日后代王的接班人原本不是朱鼎渭,因为在朱鼎渭上面曾经有一个大哥,而且这个大哥还是代王朱鼐钧的嫡子,而朱鼎渭则是庶二子,连庶长子都不是。要不是他大哥曾经的世子朱鼎莎死的早,怕是他一辈子也当不上代王世子。
因为是庶二子的缘故,他老子代王朱鼐钧是黑眼白眼看不上他,自打他成为朝廷册封的代王世子后,有事没事也得挨顿呲。这也是刚才朱鼎渭会用那种目光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本来就不受自己爹的待见,而自己的儿子还给自己没事找挨骂。
“祖父大人,那个新来的大同总兵实在是目无王法了,这分明就没把我们代王府放在眼里!”世孙朱彝斟以为他爷爷朱鼐钧跟往日一样,是在拿自己的父亲发邪火,摇着一把玉竹折扇一本正经的说道:“原以为沈国芳他们对此人是在夸大其词,今日一见此人书信还真是狂妄之极!居然还让我代王府交出打砸那个什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的凶手,狂妄,他还知不知道这大明姓什么?!这大同市是谁的!”
朱彝斟的话越说越溜,连他爹朱鼎渭都抬头用一种不可思议目光看着他,话说到最后仿佛就是在说这大明是咱老朱家的,这大同是俺代王府的。ishuzhe.com然而他并没有发现对面的代王朱鼐钧那浑浊的眼睛里爆出一丝凌厉的目光在盯着他,等朱彝斟侃侃而谈的发表完总结的意见,那模样仿佛还在等待他爷爷表扬他。
“这么说,这事是你派人去做的?!”赵代王嘉朱鼐钧虽然是在问自己的孙子,但却是一种肯定的语气。
“啊(一声)。???啊(二声)?!”面对代王朱鼐钧肯定语气的质问,世孙朱彝斟先是用确定的‘啊’答应了一下,随后他感觉到不对,又疑问的‘啊’了一声。朱彝斟刚要开口解释,就听代王朱鼐钧说道:“我不管这事因何而起,马上把砸衙门的人给我绑了送过去!”
明史记载
如《明史》本传所记,翁正春万历中曾任王畿教谕。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万历三十八年九月(1610),官拜礼部左侍郎,代吴道南主持礼部日常事务。当年十一月,日有食之,百官惶恐不安。翁正春极言政治阙失不必与天象相联系。第二年(1611)秋,万寿节时百官庆贺,翁正春则上献八箴:“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朱翊钧颔首不悦。适值朱见浚朱翊銮请封支子朱常源为郡王。翁正春大胆极言朱銮之封在《宗条例》已定之后,其支庶宜止本爵。万历皇帝只得忍痛割爱,乃授朱常源为镇国将军。
朱翊銮的贵妃,久不卜葬,翁正春认为此举不妥并且上书朝廷。万历皇帝下令由翁正春偕中官太监前往择地,果然寻得一风水宝地。中官对于往返勘察颇有怨言,翁正春勃然大怒曰:“贵妃诞育元良,他日国母也,奈何以天下俭乎?”奏上,报可。代王欲废长子朱鼎渭,立次子朱鼎莎,朝议诸大臣意见不一,相持20余年。翁正春收集众议上疏,恰朱鼎渭病故朱鼎莎方才得立。琉球中山王遣使入万历朝纳贡,翁正春进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否亦宜诏福建省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以为中山国已经归附日本,使臣多系日本人,建议只要在福建由巡抚处理即可。朝廷遂同意从简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