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文化是移动互联网语境中的新兴流行事物,是基于对以明星名人、网络大V等为代表的网络“主流文化”的反叛而产生的网络亚文化,土味视频是其主要载体和表达形式,是反映了社会对艺术和文化的多元认知。
土味文化根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通俗文学艺术,其发展初期以民间化、草根化、低俗化的“底层表演,审丑狂欢”为典型特征,其表现形式基于媒介、平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据其内容形态大致可以分为土味视频、土味语录、土味表情包、土味广告四类。
土味文化不仅承载着对中国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赞美,还在互联网时代让原本沉默的中国乡村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展现。通过这种文化的传播,农村及农民群体的文化自信得到了提升。
词语解释
土味文化是移动互联网语境中的新兴流行事物,是基于对以明星名人、网络大V等为代表的网络“主流文化”的反叛而产生的网络亚文化,是反映了社会对艺术和文化的多元认知。
历史发展
起源与演变
土味文化并非现代网络的独特产物,其根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通俗文学艺术。《下里》《巴人》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民间歌曲,代表了当时普及的流行音乐,与高雅的《阳春》《白雪》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早期形式可以看作是土味文化的雏形,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情感和审美趣味。
进入现代,随着电视的普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将赵本山的“土味小品”推向全国,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这些小品成为中国主流土味文化的代表。
互联网时代的崛起
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土味文化开始在网络上获得新的生命力。《东北一家人》和《乡村爱情故事》等电视剧通过关注平凡生活的视角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吸引了大量观众,进一步推动了土味文化的流行。
2016年,移动直播和短视频应用的兴起为网民提供了自我表达的平台,快手、抖音等平台上的土味视频、土味情话等内容迅速走红,标志着狭义上的网络原生土味文化的诞生。这些内容最初在农村青年中流行,后通过微博、bilibili等社交媒体的传播,逐渐进入主流文化视野。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深化
2017年后,土味文化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各种土味视频、土味情话等内容不仅在城乡网民中广泛传播,还影响了娱乐圈和广告营销界。这一时期,土味文化与网络审丑文化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网络亚文化现象。
形态特征
土味文化的表现形式基于媒介、平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据其内容形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土味视频,主要包括土味直播、土味情景剧和土味社会摇,一般来说视频时长为10秒到1分钟。第二类是土味语录,主要包括土味情话和社会语录,可以将其视为小范围的流行语生产。土味情话如“知道我和唐三藏有什么区别吗?唐僧取经我娶你”,“你知道我缺点是什么吗?是缺点你”,“莫文蔚的阴天,孙燕姿的雨天,周杰伦的晴天,都不如你和我聊天”等等。比较走红的社会语录如:“天生一副傲骨,你别在我面前摆谱”,“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等等。网友经常会盘点这类文本形式的土味语录,通常与视频和表情包相呼应,作为视频内容的台词素材来源或者表情包的文字素材。这些土味语录不仅仅是农村小镇青年的创造,还有众多城市网民进行的二次加工和创新。第三类是土味表情包,与最开始的字符、emoji表情不同,土味表情包作为一种叙事符号包含的内容和信息更加丰富,吸引力也更大。土味表情包是一种“文化暗号”,承载了土味文化密码,要使用这类表情包需要知道背后的文化含义。第四类是土味广告。2019年以来,随着微信、抖音、B站等平台的全面推进,以及政府部门对“土味”传播的重视,土味文化逐渐扩展到政务传播领域和游戏领域,如“淘宝村播”“乡村新闻官”以及B站“土味页游”等,土味文化开始向“泛文化”领域发展。
土味文化发展初期以民间化、草根化、低俗化的“底层表演,审丑狂欢”为典型特征,有行业研究者把这一时期“土味文化”的内容特征概括为“声台形表”,“声”,指浓浓的社会口音和地方方言,以及嘶吼般的“喊麦”或者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台”就是台词,包括搞笑的用语、土味情话和众多听起来蛮有道理的、带有“社会”气息的言论;“形”指的是充满所谓“社会气质”和“土味十足”的个人形象,豆豆鞋、紧身裤、搞怪的发型和装扮等;“表”又称“社会尬演”,在短短十几秒的时间内,在简单甚至简陋的环境中演绎别样人生,或者是一群人在动感的音乐中,来一段“社会摇”。随着后期MCN等众多专业机构的涉足,以及政府“网红村播”“乡村新闻官”等主流机构的探索,以李子柒、阿木爷爷、丁真等为代表的一些专业化、精致化的“土味”IP,逐渐引领“土味文化”在内容上、技术上进一步向主流文化靠拢。
价值
土味文化反映了社会对艺术和文化的多元认知。土味文化不仅承载着对中国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赞美,还在互联网时代让原本沉默的中国乡村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展现。通过这种文化的传播,农村及农民群体的文化自信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土味文化为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一种创新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手段。
参考资料
从“土味文化”看如何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光明网.2024-12-05
土味文化出圈 反映社会多元认知.百家号.2024-12-05
“土味文化”传播研究——基于讲好乡村中国故事的视角.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