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热瓦普是一种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因流行于哈密市而得名。随着交通的发展便利和文化的交流借鉴,哈密热瓦普逐渐流传,成为当地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主要流行于哈密地区、吐鲁番市和鄯善县等地。
形态特征
哈密热瓦普的形制与多朗热瓦普相似,琴身通常采用桑木、杏木或黑胡桃制成,全长约90厘米。共鸣箱呈瓢形,有的型号在琴杆的指板上镶嵌铜制音品。制作工艺精细,琴身装饰精美。哈密热瓦普通常配有五条主奏弦和七至八条共鸣弦,均由钢丝弦构成。
发展历程
哈密热瓦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当时维吾尔族人民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创造了多种新的乐器。清朝时期,热瓦普被纳入宫廷回部乐,并被称为喇巴卜或喇叭卜。《律吕正义后编》等文献记载了这种乐器的存在及其特点。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的大同乐会曾制作并改良过热瓦普。哈密热瓦普的前身喀什热瓦普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在北疆地区也有传播和发展。
演奏技巧
哈密热瓦普的演奏姿势和方法与多朗热瓦普类似,但琴头抬起的角度稍小。五条主奏弦中有两组为双弦同音,定弦为e、a、d1,七条共鸣弦定弦为g、a、c1、d1、e1、g1、a1。音域覆盖e到a1。演奏时主要使用原把位,高音旋律可在共鸣弦上演奏。哈密热瓦普适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也是“哈密木卡姆”的重要伴奏乐器。
保护与传承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哈密热瓦普。这件乐器由黑胡桃制成,全长91.5厘米,共鸣箱呈瓢形,正面蒙有牛皮。琴头上设有五个T形弦轴,张有五条钢丝主奏弦。琴杆左侧则有八个T形弦轴,张有八条钢丝共鸣弦。琴杆上端的山口和琴底的缚弦均为骨制,琴背上刻有凸条图案纹饰。这件乐器是由哈密市民间艺人制作,1963年由简其华先生带回北京,并收录于《中国乐器图鉴》中。
参考资料
艾捷克的弦弹响东天山的神韵.豆丁网.2024-10-24
热瓦普的分类.热瓦普的分类.2024-10-24
热瓦普.汉程网.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