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州苗民起义指的是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至乾隆元年(1736年)五月,古州(治今贵州榕江县)苗民在包利、红银的领导下,反抗朝廷剥削压迫的武装起义。
雍正十年,镇远府台拱地区的苗民,为抗拒清政府在当地筑建城堡的举措,英勇反击,致使清军游击罗资滚与大定副协将杨馥不幸阵亡。及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台拱四周各寨更是如蜂群般纷纷起义,“合款御清”,声势浩大。为平息由包利、红银等人领导的古州苗民起义,清朝不惜调动七省兵力,历经艰难方得事态平息。据官方奏稿所载,自雍正六年(1728年)至十三年(1735年),开拓苗疆期间,大小战役竟达三十余次之多。仅就平定清江一地而言,雍正七年(1729年)便两度反复,雍正九年(1731年)、十年(1732年)又各发生一次,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更是连战三场,单此一地便历经六次大战,其间尚有诸多小战未能一一记述。这些规模不等的苗民起义,严重波及了清朝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统治。引起了雍正帝、爱新觉罗·弘历、西林觉罗·鄂尔泰等人的忧虑。
背景
古州是榕江县的旧称,但不等于榕江,一百多年前,古州大于榕江,如今古州小于榕江,仅是榕江的一个镇。古州有时甚至仅指古州城。所说的是介于这几者之间的古州,或者都不是。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群雄纷争,烽烟四起,一批批苗族同胞就西迁到古州这“方先大坝”,一片荒野变成他们富饶的家园。征服占有的烽烟又使他们由古州“分飞”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甚至世界各地,古州却又成了他们宗祖的故乡。
苗族同胞还叫这里为“天鹅坝”,传说这地方过去因天鹅很多而得名。侗家人叫这里为“三宝”,传说古州地区原是一个大湖,湖内有条龙。一天狂风暴雨,大湖涨水,南边崩出缺口,湖水泻出,龙随湖水而走。这条龙分别在乐乡、中宝、古州城一带分别留下一颗宝,于是称这里为“三宝”。如今,这里三江汇流、古榕苍茫、万亩大坝、车江侗寨,天鹅坝也罢,三宝也好,总之这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
古州流传着两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一个故事大约发生在天宝以前,古州城还是个大苗寨,寨里有个非常漂亮的苗家姑娘,叫荣耶,她从小就有“青梅竹马”的心上情人,但情人无权无势,被有权势的表哥等人强行争夺,为了得到这位美人,他们相互残杀,最后,亲戚们将她五马分尸。她死后,变为一只白金鸡,在他情人接亲的路上等待。后来月亮山一带的苗族还用荣耶鼓脏节来纪念这位美丽的姑娘。另一个就是“朱郎娘美”的故事。秦娘美的故乡在与古州城一河之隔的车江侗寨。
过程
苗民反叛
雍正四年(1726年)至九年(1731年),清廷剿抚兼施,收复黔省苗族4万户,辟地二三千里,几当贵州省全省 之半。该地区由“无君上,不相统属”到设官建治,显然是一种社会进步。但是官军驻扎该地后,修城、建署、筑、开驿等,大量无偿役使苗民,加之繁重的赋税和各种名目的摊派,给苗民带来沉重的负担。苗民不堪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雍正十二年七月,黎平县人包利到苗疆腹地古州,以“苗王出世”相号召,大造反清舆论。十三年二月,官吏滥征钱粮,古州地区的八妹、高表等寨苗民蜂起反抗。包利乘机聚集2万余苗众,于二十六日围攻古州城北之王岭汛地。古州总兵研勋率兵前往镇压,苗众溃散。包利收集余众,北移至清江、台拱(今贵州台江)地区,从者复至2万。
该地官吏告急,远在贵阳的贵州省巡抚元展成、提督哈元生令古州、清江(今剑河县)各派数百兵丁前往弹压。三月二十一日,包利率众包围台拱番招坉汛城,元展成仓促调附近各营汛驻兵共5000人,前往解围。途中反被包利军包围。四月,提督哈元生亲自领兵300人,前来督师,行至清平(今黄平南)杨老驿,始知情况严重,畏惧不前。包利等探知清军驻防兵大半已移戍西北,各城守备空虚,便乘机发起攻势。
平叛失利
五月初至六月中旬,苗众先后攻占凯里市、重安堡(今黄平县南)、黄平、岩门(黄平与凯里间)、清平、余庆县等州县 司驿,逼近镇远县、岑巩县(今岑巩)等府。雍正帝谕令果亲王爱新觉罗·胤礼、大学士西林觉罗·鄂尔泰、张廷玉等十余人组成办理 苗疆事务大臣会议,筹划用兵事宜;并于六月间急调云南省、四川省、湖南省、湖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6省清军会剿。授哈元生为扬威将军,统领贵州省、云南、四川清军万余人,由清水江上游进攻;任命湖广提督董芳为副将军,统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清军万余人,由清水江下游进兵。
七月,雍正帝又命刑部尚书张昭为抚定苗疆大臣,前往督师,兼理后勤。在调集清军之时,云贵总督章佳·尹继善已遣云南清军2000,星夜赴援,湖南、广西清军亦相继开到。起义苗众见清军云集,便弃城回寨。哈元生为打通云南清军东来之路,先进军凯里市,又合攻重安堡。苗众回寨后,乘各地营汛兵力空虚,攻围营汛,阻截运道。于是,台拱、清江、丹江(今雷山北)、八寨(今丹寨)清军诸营同时告急。而八寨协副将军冯茂诱杀已降苗众600余人,更加引起苗民愤怒反抗,以致起义蔓延到更大范围。
分散击溃
此时,清军将领哈元生与董芳发生内讧,结果大兵云集数月,旷久无功。爱新觉罗·弘历继位后,为扭转战局,除继 续增调援兵外,下令将张昭、元展成、董芳等,以玩忽职守、贻误军机罪革职拿问。同时,任命湖广总督张广泗为七省经略,重新部署进剿。张广泗认为前一阶段进剿失败原因,在于分兵为战、守二部,致使用于作战的兵力不足。他决定采取剿抚兼施,以抚待剿的策略,先抚“熟苗”,后捣“生苗”,再惩“熟苗”,集中兵力,以整击散。
十二月初,张广泗到凯里市,分兵三路,进剿苗族村寨。凯里一路4000人,由四川省督标副将长寿、贵州定广协副将军曾长治率领;台拱一路3000人,由广西左江总兵王无党、贵州黔西协副将康世显率领;清江一路5000人,由张广泗和襄阳市总兵焦应林、湖南九溪协副将李椅率领。三路清军分别向九股河上、下游和清水江下游各苗寨同时发起进攻。广大苗民堵路、筑城、挖壕、埋签,顽强抗击,但终因力量悬殊,无法阻挡清军围攻。
平叛结束
年底,上九股的挂丁、郎川、空,下九股的台雄、打革,清水江下游的摆尾等数十个较大的苗寨,先后被清军攻破,苗民死伤惨重。乾隆元年正月,张广泗进一步部署围剿苗众:命总兵焦应林、副将长寿统兵留驻已攻占之苗寨;增调古州总兵韩勋、广东高州总兵谭行义、四川川北总兵王廷诏等部,连同原有清军,分为8路,进剿丹江、高坡、羊色、摆调、乌留等地。
三月底,清军攻破近200座苗寨。包利被迫率众退入牛皮大箐。牛皮大箐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疆中心,盘亘数百里,北为丹江,南为古州,西为都匀市,东为清江。其主峰雷公山危崖入云,老树蔽天,泥泞没膝。是为易守难攻之处。包利率众将路径挖断,试图据守于此地以图再举。张广泗采用沿山筑长墙围困之策,檄诸军分扼箐口,然后四面搜剿。四月,起义军首领包利,于乌糯箐被俘。义军士气大受损伤,加之粮尽援绝,战斗力锐减。五月底,清军搜剿牛皮大箐,苗众损失惨重。六月至九月,张广泗回军清江、台拱、凯里市、清平、黄平县、施秉县等地,大肆搜剿苗寨,数万苗众惨遭屠杀,一场声势浩大的苗民起义,终被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