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孜战役,是1904年发生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的抗英战役。
1902年,英国人以察看1890年条约所订疆界为借口,迫使西藏边境藏兵撤退。1903年7月,英帝国主义派荣赫鹏率领一支万人大军,由拉姆齐·麦克唐纳少将指挥,开始了对我国西藏地区第二次大规模的武装侵略。1904年1月4日,麦克唐纳和荣赫鹏又率军越过帕里,于8日推进到堆拉。同年3月,英军首领荣赫鹏阴谋欺骗藏军进行谈判,同时暗中包围藏军并突然发起攻击,实施大屠杀。4月,英军向江孜进犯,沿途群众自发组织抵抗,协助藏军。藏军在杂昌峡谷击退英军先头部队后失守阵地,英军随后侵入江孜县。因兵力悬殊,江孜守军主动后撤,13日英军占领江孜并试图招降当地官员和寺庙头人,但未获成功。同年5月3日,藏军突袭江孜城外荣赫鹏大本营并克复江孜宗堡垒。6月5日,荣赫鹏带少量士兵逃向春丕途中再遭藏军袭击。6月中旬,英军增援部队占领江孜周边,包围江孜城,藏军陷入困境。7月初,英军全力攻击江孜堡垒,藏军英勇抵抗,但最终因弹药耗尽撤出战斗。尽管西藏自治区人民英勇抗敌,但因清朝政府无能及西藏统治集团内部妥协,抗英斗争逐渐结束。英军于8月进占拉萨,9月强迫西藏地方政府签订《拉萨条约》。同年9月23日,英军撤回印度。
江孜战役是西藏人民反击侵略者和争取国家独立总斗争的一部分。这场反击英国武装入侵的正义斗争虽以失败告终,但西藏僧俗民众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强敌的英勇气概,让更多的人懂得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兴衰荣辱、与祖国的存亡继绝是分不开的,也更清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战役背景
时代背景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逐渐演变为垄断形式,进而形成了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对于瓜分和重新划分殖民地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和尖锐。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一场旨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开始悄然酝酿。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并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热潮。
地理环境
江孜县,藏语意为“胜利顶峰,法王府顶”,曾名季阳岗、江喀孜、江卡尔孜。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上游,拉亚公路和日亚公路交汇处,处于东经89°06’至90°12’、北纬28°30’至29°18’,北靠仁布县,南临康马县,西接白朗县,东与山南市浪卡子县相连,雅鲁藏布江支流年楚河贯穿全县,形成年楚河河谷平原。县境东西长104.1公里,南北宽90公里,县城所在地海拔4050米,全县国土总面积3850平方公里(0.385万平方公里)。
战略目的
在亚东商埠开放之前,西藏与内地的贸易活动主要依赖四川省、云南省、新疆这三条贸易路线,并且与邻国之间也保持着一定的贸易交流。西藏自治区向内地输出诸如黄金、麝香等珍贵资源,并从内地大量引进商品,尤其是茶叶。为了拓展贸易版图,英国东印度公司曾多次尝试与西藏建立正式的通商关系,但遗憾的是,这些努力均未获得成功。与此同时,英国还提出了一个包含“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以及一个内湖”的战略构想,将西藏视为其在亚洲利益布局中的关键一环。
战争经过
战争准备
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签订,这项条约将属于西藏的日纳宗划人英国保护下的锡金王国(古称哲孟雄)。1902年,英国人以察看1890年条约所订疆界为借口,派锡金行政官怀特赴藏、哲边界的嘉岗,迫使西藏自治区边境藏兵撤退,就此拉开了英国人入侵江孜县的序幕。
发动战争
1903年7月,英国派荣赫鹏率领一支万人大军,由拉姆齐·麦克唐纳少将指挥,向西藏发动了第二次武装进攻。1903年11月,英国调集步兵、骑兵、炮兵3000多人,由麦克唐纳少将指挥,以护送政务司荣赫鹏上校去和驻藏大臣谈判的名义,偷偷翻越则列拉山,在西藏方面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不顾当地官员的劝阻,一举占领亚东。在得到英军占领亚东县的消息后,驻藏大臣裕钢不愿前去谈判,西藏地方政府急忙调兵到帕里镇去防守,并命令各宗的地方武装赶往帕里增援。但是在藏军赶到之前,英军抢先于12月底占领了帕里。接着英军继续以护送荣赫鹏为名前进到堆纳,在这里才遇到由莱了色代本、郎色林代本和吉浦如本指挥的奉命前来阻止英军前进的藏军2000余人。莱丁色代本等要求英军退回到亚东再开谈判,荣赫鹏蛮横地拒绝了这一合理的要求。12月21日,荣赫鹏率军占领了帕里。1904年1月4日,拉姆齐·麦克唐纳和荣赫鹏又率军越过帕里,于8日推进到堆拉。面对英军即将发起的大规模武装攻势,西藏地方政府在主战派的强烈要求下,不顾清廷“不许轻易出兵”的指示,从各地征调军队两千余人,赶到堆拉以北的曲美新古一带,构筑了两道石墙,组织防御。
双方对峙到1904年的3月,英军在做好准备后,悍然对西藏自治区军队发动进攻。当时藏军右派在堆纳北面五英里多庆措湖西岸的曲米森谷地方,并建了一道矮墙作为防御工事,左派在多庆措湖的南岸。荣赫鹏等假意同莱丁色代本等在阵地前对话辩论,并说双方应表现和谈的诚意,以英军将子弹退出枪膛为伪装,欺骗藏军将火绳枪的引火熄灭。当时藏军只有很少军官有快枪,火绳枪的引火熄灭后重新点燃要较长时间,而英军的快枪很快就可以把子弹重新推上膛,荣赫鹏的这一诡计,使藏军在战场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英军的一部还偷偷包抄到藏军后面山上,架起机关枪。在做好准备后,拉姆齐·麦克唐纳命令英军强行解除藏军武装,挑起冲突。当英军抢夺莱丁色代本的枪械时,他奋起还击,击毙一名英军。麦克唐纳立即下令英军开火,以机枪向藏军密集扫射。藏军的火绳枪来不及点燃火绳,纷纷倒在英军的枪弹下,使得所谓的“战斗”,实际上成为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藏军莱丁色代本、郎色林代本等1400多人牺牲,而英军仅有两名军军官受伤,13名士兵伤亡。
江孜沦陷
1904年4月,英军在康马县附近的萨马达河谷击败藏军的阻击后,攻占了江孜宗。荣赫鹏认为胜利已经在望,只等女王陛下政府批准他的直接打到拉萨市迫使西藏自治区军民屈服的计划,于是只留下部分英军驻在年楚河边的江洛林卡,其余英军护送拉姆齐·麦克唐纳返回亚东,调动增援部队,以发动更大的幸事行动。这时新任的驻藏大臣有泰不但不到江孜去阻止英军,反而在给荣赫鹏复信时说,自己对西藏军民“开导之无方”,要等西藏军民彻底失败后再与英方会谈。在前期作战失利和驻藏大臣多方阻挠的情况下,西藏军民抗英的意志仍然坚定不移,除了一再‘精大皇帝谕调绿营、资助军饷”外,各地地方武装仍斗志高昂地开赴江孜县参战。到5月初,藏军已有一万多人布防在桑珠孜区、江孜到浪卡子县一线。5月3日,荣赫鹏再次分兵,他自己带部分英军留驻江洛林卡,另一部分在布兰德中校指挥下进攻噶热拉,击败当地的藏军并向浪卡子方向追击。就在这时,藏军主力从其他路径进到江孜,收复了江孜宗宗山城堡、白居寺、曲隆寺等重要据点,并以1000多人在黎明前直插江洛林卡,当英军听到藏军的冲锋呐喊从酣睡中惊醒时,看到手持大刀长矛的藏军已经冲到面前,吓得魂飞魄散,莱赫鹏也在极度惊恐中顾不得组织抵抗,仓皇南逃到曲比颇章。他自己事后也承认,如果不是藏军按照习惯在冲锋前大声呐喊,使英军惊醒,得到了一点准备的时间,他们全都会被藏军一举消灭。布兰德中校急忙带兵赶回江孜,才使英军稍稍稳住阵脚。在奇袭英军取得胜利后,西藏自治区军民一面包围英军的驻地,一面夜以继日赶修工事,把宗山和白居寺连接成一个整体,决心在这里和英国侵略军血战到底。5月24日,英军在得到增援后,攻打藏军据守的帕拉村,藏军打死了英军的加斯丁大尉,杀伤另外两名大尉,英军在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后才攻下了帕拉村。荣赫鹏看到江孜英军的处境仍然非常危险,在6月5日带了几十个骑兵突围去亚东搬兵,路上在康马遇到藏军伏击,荣赫鹏又差一点丧命。6月下旬荣赫鹏和麦克唐纳指挥大队人马从亚东开往江孜县,这时藏军一部集结在乃宁寺,威胁着英军的交通线,英军即对乃宁寺展开猛攻,藏军和僧众凭借乃宁寺高大的围墙和殿堂顽强抵抗。英军用火炮轰开围墙,炸毁大部分殿堂,然后蜂拥入寺,藏军和僧众仍坚守不退,和英军展开肉搏战,其中一支来自工布地区的地方武装,用大刀长矛给英军重大杀伤,藏军和僧众也大部壮烈牺牲。最后英军以伤亡200多人的代价攻占了乃宁寺,他们不仅将宗喀巴和一世、二世达赖喇嘛曾经在此学习修行过的乃宁寺洗劫一空,还将不愿投降的西藏自治区僧俗绑在经幡旗杆上枪杀。至今乃宁寺的断垣残壁上还有许多英军枪炮打下的弹洞。接着英军又进攻江孜县西南与白居寺隔河相望的另一个著名古寺紫金寺(宗喀巴大师曾在这里学习和著书立说),切断江孜和桑珠孜区的交通。藏军和僧众800多人在山上坚守,英军用火炮将山上的殿堂炸毁,经过一天的激战,攻下了紫金寺。
战争尾声
江孜县沦陷后,西藏自治区、迅速集结起一支1.6万余人的大军,向占领江孜的英军发动猛烈进攻。1904年5月3日,一支藏军突袭了江孜城外荣赫鹏的大本营江洛林卡。与此同时,另一支藏军从北路秘密行军,于深夜突人江孜县,一举克复位于山丘上的江孜宗堡垒,江孜重新回到西藏自治区人民手中。同年6月5日,荣赫鹏带40名士兵逃向春丕,途中在康马村再遭藏军袭击,险些被击毙。6月中旬,英军增援部队占领江孜周边村庄,切断水源,包围江孜城,藏军陷入困境。
1904年7月1日,西藏地方政府派来的宇妥噶伦、仲译钦波和三大寺代表等在江孜会见荣赫鹏,要求英军退兵谈判,荣赫鹏又以西藏代表无适当证明书为借口拒绝,并要藏军在7月5日正午前撤出江孜宗山。莱赫鹏的无理要求当然被西藏军民拒绝。于是英军在7月5日下午对宗山发起全面进攻,经过激战于当天占领宗山下面的街道。接着英军猛烈炮轰江孜古堡,然后以步兵冲锋,藏军以火绳枪和石头向敌人还击,直到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藏军多次打退了英军的进攻,还在夜间派人下山袭击敌人的营地,使英军惊惶不安。英军对宗山围攻了几天,仍然不能攻上山,只能靠密集的炮火来对付山上的守军。最后由于城堡中的火药库被炮弹击中爆炸,藏军弹尽粮绝,山上又没有饮水,藏军不得不撤退到白居寺,英军又攻打白居寺,给白居寺也造成重大破坏。藏军虽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但因火药库爆炸,弹药耗尽,最终不得不撤出战斗。
战争结果
1904年8月3日,英军进占拉萨,并于9月7日强迫西藏自治区地方政府签订《拉萨条约》,条款中隐藏着排斥中国对西藏的主权。1904年9月23日,英军撤回印度。1905年,清政府任命唐绍仪为全权代表,经过一年多的谈判,1906年4月27日在北京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即《北京条约》)。
相关影响
江孜战役后,英国侵略者利用西藏政局动荡,对达赖及其贵族进行拉拢,赠送礼品并提供医疗服务。同时,英国通过中印贸易的增长,给予控制西藏商业的贵族诸多便利,使更多贵族的经济利益与中印贸易挂钩,进而改变其立场。此外,英国还派遣熟悉中国国情的人员配合驻华公使,专门做达赖的工作,以改变其对英国的态度,并作为同意其返藏的条件。1909年,达赖返藏后采取靠拢英国、疏远清政府的政策,并阻挠清朝川军入藏。1910年2月,达赖出走印度,并直接前往英国驻亚东商务委员处,请求英国保护,正式投入英国怀抱。
相关评价
江孜抗英保卫战失败后,西藏人民遭受灾难,并且导致了地方与中央关系紧张,民族和谐受损,对后世产生影响。作为20世纪初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一环,藏族人民在此战中展现勇敢与无畏的精神。
1904年西藏第二次抗英战争是西藏人民对抗英国侵略者的行动,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斗争的一部分。虽然战争以失败告终,但西藏人民的爱国精神及英勇抵抗体现了个人与民族、国家命运的关联。
后世纪念
纪念遗址
江孜抗英遗址位于西藏江孜县白居寺背山顶,是1904年西藏人民抗击英军之地。历时两月余的保卫战是西藏自治区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抗外战斗。现遗址保留有“抗税厅”“旧政府议事厅”及“抗英炮台”等。
纪念文娱作品
实景剧
2014年8月15日晚,江孜原生态大型实景剧《江孜印迹》首度上演,该剧分为《山的印迹》、《光的印迹》、《盛世印迹》、《英雄印迹》和《不落的太阳》5个篇章,讲述了江孜从起源、发展、繁荣到抗击英军入侵,直至解放后迎来新生的发展历程。
电影
1996年,电影《红河谷》上映。该电影以1904年爆发的第二次英国侵藏战争为背景,这场战争是英国帝国主义悍然入侵我国西藏自治区的历史事件。影片中呈现的两场战役,均是以真实战役为创作蓝本的。
参考资料
纪念江孜抗英斗争一百周年:与历史的一次对话.新浪网.2025-01-20
“位卑未敢忘忧国”——120年前西藏那场英勇的反侵略战争.中国西藏网.2024-10-24
西藏江孜抗英保卫战.中国西藏网.2024-10-24
1904年西藏江孜保卫战:藏军用落后装备血战英军.西藏新闻网.2025-01-20
江孜县概况.江孜县概况.2025-01-20
《中国西藏基本情况丛书—西藏历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2025-01-31
英帝国两次武装入侵 西藏被迫签订《拉萨条约》.中国西藏网.2025-01-26
江孜抗英遗址.人民网.2025-01-26
西藏举行系列活动纪念抗英战争110周年.人民网.2025-01-26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1-26
红河谷(1996).豆瓣电影.202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