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叶绞股蓝,即五叶参,因其每个叶柄生五个叶片,故名五叶绞股蓝。五叶绞股蓝嫩芽尖部位被制成五叶龙须茶。
形态特征
五叶绞股蓝,即五叶参,因其每个叶柄生五个叶片,故名五叶绞股蓝。五叶绞股蓝嫩芽尖部位被制成九叶蓝。葫芦科属,多年生宿根藤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有益气、安神、降脂、降血压、缓解疲劳、抗衰老等功效,民间称之为“长生不老逐风草属”。五叶参,即五叶绞股蓝,也称九叶蓝。是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经过多年引种驯化栽培、繁殖和筛选,从原产于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中选育出来的一种名贵药用植物。
分布范围
绞股蓝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诸省区,其中以陕西省、重庆市、湖北三省交接处的秦巴山区平利县一带出产的绞股蓝功效成分含量最高,疗养效果最好。
平利是绞股蓝的自然分布分化中心,有“绞股蓝故乡”,“中国绞股蓝第一县”之称。独特的区域小生态环境十分适宜绞股蓝的生长发育是中国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绞股蓝人工栽培基地县、国家绞股蓝标准化示范区。
平利九叶蓝绞股龙须茶,采摘平利绞股蓝的嫩芽尖作为原材料,九叶蓝绞股龙须茶更是陕西省平利县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是富产品和保健茶饮。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unb) Mak],《中药大辞典》中名五叶参,别名小苦药、公罗锅底、遍地生根、铺雷梅等,日本名为绞股蓝皂苷,是葫芦科绞股蓝属的多年生攀缘草质藤本,一般长1~1.5m,有时可达3~5m。
绞股蓝尤其是茎叶富含皂苷(降血脂、催眠、抗肿瘤、促代谢、增强免疫力)、多糖(降血糖、抗辐射、抗衰老)、黄酮(降胆固醇、改善血液循环、抗菌消炎、抗氧化)、18种氨基酸(生命代谢的基础)、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是不可多得的具有降三高、通肠道、促睡眠等多功能中草药植物,被医学界誉为“超人参”,民间称其为“神逐风草属”或“长生不老仙草”。
1986年,国家科委将绞股蓝列为“待开发的名贵中药材”首位,将其地位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
1991年,原国务院国务委员陈俊生题词,“让绞股蓝造福人类”,鼓励绞股蓝要走出秦巴山造福人类健康。
2002年,国家卫生部将绞股蓝列入保健食品名录,其确切的养生保健功效从国家层面得到认可。
五叶七叶区别
常见的绞股蓝有五叶和七叶两种,在功效上并没有区别。
七叶入口微苦、回味乙二醇,开水冲泡饮用,也与其他药材搭配成中药或通过现代科技制成中成药。
五叶绞股蓝微苦且比较温和,亦适合制茶,开水冲泡,日常饮用,便能起到良好的养生保健效果。
最佳产区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市而为枳。绞股蓝茶品质的好坏跟产地也有很大的关系。不同产地的绞股蓝制成的绞股蓝茶有很大的区别,除口感外,最大的是药理学作用的差别。中国乃至世界的绞股蓝黄金产区就在中国秦岭与大巴山脉及其毗邻地区,即俗称的秦巴山区。
据调查,绞股蓝属植物全世界共有13种,我国有11种,其中4种为我国和其他相邻的亚洲国家共有,7种为我国特有,主要分布及分化中心就在秦巴山区。当地一位潜心研究绞股蓝几十年的专家徐家振说:“秦巴山区能产出全球最好的绞股蓝,首先得益于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其次是我们对绞股蓝的重视和专研。这才使秦巴山区的绞股蓝在中国乃至世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1985年,产自秦巴山区的绞股蓝就开始出口日本,经德岛文理大学竹本常松教授、近畿地区(jī)大学有地教授、金泽大学小田岛教授等药学专业专家们化验,该地绞股蓝物理化学指标居世界同类产品之首,其皂苷含量高达12.2%。秦巴山区因此被认定为全球绞股蓝黄金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