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史云梅耶(Jan Svankmajer;1934年9月4日出生于布拉格),职业是一名导演,编剧。他自称为超现实主义者,以其定格动画和特色影片而闻名,这些作品极大地影响了其他艺术家,如特瑞·吉列姆、奎伊兄弟以及许多其他人。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杨·史云梅耶学生时代钟情超现实主义艺术。童年时期获得的一台木偶剧场对他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早期影响。他在布拉格应用艺术学院学习,后来进入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的木偶戏系,期间与朱拉伊·赫兹结为好友。

工作经历

他在1958年为埃米尔·拉多克的电影《约翰内斯·医生浮士德》做出了贡献,随后开始为布拉格的塞马福剧院工作,并创立了面具剧院。之后,他转向多媒体剧院拉特纳·玛吉卡,与拉多克重新合作。杨·史云梅耶的本人和作品风格都深深印有超现实主义的烙印。杨·史云梅耶在学生时代就钟情超现实主义艺术,1963年还与超现实主义女画家Eva结为夫妇,并于1970年加入捷克超现实主义艺术团体。

史云梅耶在1964年制作了他的首部动画短片《最后伎俩》,并于1970年加入捷克超现实主义艺术团体。其作品不限形式和材料:面包、木头、陶器甚至演员也可被用作动画的材料与元素。

个人生活

他与国际知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陶艺家和作家伊娃·史云梅耶罗娃结婚,直到她于2005年10月去世。史云梅耶罗娃在丈夫的几部电影中合作,包括《爱丽丝》《浮士德》和《奥特萨内克》。他们有两个孩子,维罗妮卡(1963年出生)和瓦茨拉夫(1975年出生,是一名动画师)。

创作特色

杨·史云梅耶是一个从来不顺应形式和政治潮流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是不受形式和材料的限制的,但主题却大多都是质疑、检验和挑衅。《梦魇疯人院》就要求观众去思索,“理论上的自由或者严格的纪律能否平等地当成镇压的措施来看待”,向社会文明提出质疑。同时,作品中大多数都出现了对“童年”,对“本能”的赞扬。《贪吃树》中虽然看似孩子们是恶魔,但是却让观者从心里发出“要善待孩子和关爱孩子”的声音。杨·史云梅耶的父亲是一名橱窗设计师,母亲是裁缝,从小的家庭状况不错,而且一直对绘画等艺术方面很感兴趣。而现实社会的压抑、不平等和黑暗是让许多人无法接受的,对迷恋童年的杨·史云梅耶更是如此。有些人选择了压抑作为自我防御机制,而杨·史云梅耶则选择了投射。把自己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童年的爱恋都放在了他的作品中。在一次访谈中,杨·史云梅耶也表示:“作品不先解放了自己,又怎能谈得上解放观众?创作一直以来都是我的自我治疗。”

杨·史云梅耶的投射很有艺术性,至少在我们看来是这样。通过他创造出来的形象的美学效果——结构、色彩、形状、内容和他们的相互关系来向观众述说。在他的作品中,叙事成分通常是服从于他们的视觉元素,在他的大部分影片中对话是缺失的一部分。名为《对话的维度》的短篇中有一句对话。可以说他为达到音画对位的效果,而使用了大量的大特写的平行剪力。不可否认连续的大特写本身是有悖观众的视听习惯的,而这几乎是杨·史云梅耶的标志手法。《贪吃树》中对人嘴部的大特写甚至还被安排在影片的最后加以强化。那个象征安静地“嘘”的画面竟然有了声音,作为观者还感受到了风吹过面前。对动画的处理总是采用非传统的方法,偏好使用新式的三维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对话的多种可能性”中窥见一斑。作为一个导演,创意不只是表现在思想上,有一大部分是反映在拍摄方式上。杨·史云梅耶的拍摄手法是新奇的,不被条件束缚的。杨·史云梅耶就像孩子一样大胆地处理事情。

除了拍摄手法的特别应用,杨·史云梅耶作品中令人们印象深刻的就是杨·史云梅耶对于那些另类的食物,例如灵活的血淋林的猪舌、猪肠、猪排等。就算是在真人电影中,杨·史云梅耶也会运用它们来做一些神秘地暗示。杨·史云梅耶在采访中也说:“食物是我常用的一个主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自身的一个困扰。我对食物的困扰要回到我的童年,我是一个厌食者,曾经被送到一些疗养院强行喂食。人们对待食物和食用食物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我们的文明。《贪吃树》很明显在许多方面都和饮食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贪吃树在影片里面并不只是什么都吃,他绝对是一种吞没,它也是我们的文明如何吞没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象征。”杨·史云梅耶对食物运用的情有独钟又让我不得不想到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早期经验论(人的行为深受童年早期经验的影响)。另外,有一些小细节也有自己的独特性格,例如,贪吃树爱玩玩具,《对话的可能性》中生活用品、文化器具的运用。

在《梦魇疯人院》DVD花絮中的杨·史云梅耶十诫中第二条说的是:“全身心投入你钟爱的事,除此外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些迷恋来自于你的童年,巨大的财富正深埋于你的童年之中。这个财富之门必须永远向着童年打开,它无关忽记忆,而是情绪,不存在于意识,而是深藏在潜意识中。让这条地下河流在真实的自我中流淌,关注这种感觉,但是同时,释放自我。当你拍摄电影时,你必须24小时的沉浸于中。然后所有的迷惑、童年就不知不觉融入你的电影。这样一来,你的电影就达到了纯真的胜利,这就是它的意义所在。”翻杨·史云梅耶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思想的本源。将“一个深受童年影响的超现实主义者”作为他的定义很适合。Svankmajer的奇妙之处在于他通过物体的动作姿态、个性和对文化的深刻观察将普通的人和物奇异化。尽管这些作品都是超现实主义的,但Svankmajer以电影为手段探索了社会习俗、社会阶层及其相互作用等问题。

看史云梅耶的动画电影,蕴涵其中的无非是“直接”的情趣。所谓直接,来自于他动画中无处不在的神秘主义和超现实色彩,都是以最简单、最经济的手法来表达的,抛弃了好莱坞似的花招和套路。所谓赤裸裸,则是因为史云梅耶的动画,往往以人类的动物性为对象,展现人类灵魂世界里的潜意识欲望——性欲、恋物、口腔期综合征。无论是杨·史云梅耶的作品中的对思想批判性、解放性还是表达的单纯性和复杂性,亦或是食物主题和人和物的同质化的运用,都让人逐渐感受到这位大师的不成熟。

人物影响

杨·史云梅耶的一生作品、独特风格和声音对动画世界产生了影响。受他影响的艺术家包括奎伊兄弟、卡罗琳·利夫、维拉·诺伊鲍尔、特瑞·吉列姆、托马斯·巴金斯基、尼娜·甘茨以及菲尔·洛德和克里斯托弗·米勒等许多人。他在198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凭借《对话的维度》赢得了最佳短片金熊奖。2000年,史云梅耶在世界动画电影节 - 安纳菲斯特萨格勒布上获得了特别贡献奖。2013年7月27日,他由意大利独立文化组织Circolino dei Films颁发创新与创造奖。2014年7月10日,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特别仪式上,他获得了2014年FIAF奖。2018年9月27日,他获得了雷蒙德·鲁塞尔协会勋章。他的短片《对话的维度》(1982年)被特瑞·吉列姆选为有史以来十部最佳动画片之一。他的电影被称为“和弗兰兹·卡夫卡的故事一样情感上令人难忘”。2010年,他推出了《生存生活》,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已婚男人在梦中遇见另一个女人的真人动作和剪纸动画故事。他最近的作品名为《昆虫》(Hmyz)。该片预算为4000万捷克克朗,部分通过Indiegogo众筹获得资金,筹款额超过了目标的两倍,于2018年1月上映。这部电影是根据约瑟夫卡雷尔·恰佩克的剧本《昆虫生活的图画》改编的,史云梅耶这样描述:“《昆虫生活》是一部厌世的剧本。我的剧本只是扩展了这种厌世情绪,因为人更像昆虫,这个文明更像蚁丘。人们也应该记住弗兰兹·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信息。”

获奖记录

人物作品

导演作品

编剧电影

制片作品

人物评价

史云梅耶的创作力十分旺盛。除了较为纯粹的动画影片之外,他也打造了很多以实拍为主的片子,其中包括不少影院长片,如《极乐同盟》《贪吃树》等。他的影片常会涉及成人化的元素与话题,所以比起很多更主流的大师来说要“生猛”和“重口”一些。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往往有着较强的开放性,蕴含着层次丰富的意涵,存在多种理解方式。很多影评人在史云梅耶的《暗,亮,暗》这类动画当中读出了一些政治隐喻,这也为他的作品覆盖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虽然史云梅耶自己一再声明自己对政治不感兴趣,但在动画界,更多的人似乎仍愿意将他视作一位创作和政治屡屡挂钩的大师。如果这种定位是对史云梅耶作品的过度阐释,那么被“政治光环”所笼罩或许也就成了一种遗憾的误读。(中国作家网刘书亮

参考资料

杨·史云梅耶 Jan Svankmajer.豆瓣电影.2024-02-06

杨·史云梅耶.猫眼电影.2024-02-06

捷克定格动画大师杨·史云梅耶:综合材料的魔法师.中国作家网.2024-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