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是指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包括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结构和产业政策等。经济形势可分为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两者相互影响,通常情况下,较大的经济体其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联动性较强。

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中国主要是通过开展采购经理调查和景气调查,分别编制采购经理指数和景气指数来进行的,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一直实行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在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除了采取上述做法外,还格外关注通货膨胀(指数)、失业率(指数)和利率(指数)这三个指标。

概念定义

经济形势是指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包括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结构和产业政策等。经济形势可分为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两者相互影响,通常情况下,较大的经济体其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联动性较强。

分析判断

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中国主要是通过开展采购经理调查和景气调查,分别编制采购经理指数和景气指数来进行的,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一直实行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在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除了采取上述做法外,还格外关注通货膨胀(指数)、失业率(指数)和利率(指数)这三个指标。

采购经理指数统计

指数简介

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Index,缩写项目管理协会),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先行指标,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它是通过采购经理调查,对采购(或供应)经理或运营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即期情况,并对预期作出判断预测,进而为加强对国民经济活动的监测与预警,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编制。2005年4月底,首次在北京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两地发布。国家统计局在每月月末,定期发布当月的项目管理协会。PMI分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两类,分别对制造业或非制造业的未来走势作出判断和预测。

指数运用

PMI取值在0~100%之间,并以50%作为经济形势强弱的临界点。即:在50%以上,表示经济处于总体扩张或上升区间:在50%以下,表示经济处于总体收缩或衰退区间。PMI指数越大,越接近100%,说明经济扩展就越强势;相反,PMI指数越小,越接近0,说明经济衰退就越严重。

从PMI的使用情况看,它与GDP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其转折点往往领先于GDP好几个月,在预测经济转折点时,能提供主要的参考作用。

指数编制

项目管理协会由五个扩散指数构成,即: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和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等,分别简称订单、生产、雇员、配送和存货指数。在编制PMI时,五个扩散指数相应的权数是根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为:新订单指数权数30%,生产指数25%,从业人员指数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15%,原材料库存指数10%。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每一个扩散指数都是依据采购经理调查的结果计算而来的。调查中,调查对象对相关问题作出选择性回答,一般有三个答案,即:“增加(放慢)”“基本持平(变化不大)”“减少(加快)”。其中,括号内的答案是配送问题的选择项,括号外的答案是其他四个指数的选择项。具体来说,扩散指数就是在调查的答案中,所给出的正向回答--“增加”的百分比(占比)与回答“基本持平(变化不大)”百分比的一半之和。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PMI综合指数时,要进行反向运算。

经济景气指数统计

指数简介

经济景气指数与采购经理指数相似,也是用来判别经济形势、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先行指标,同时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经济景气指数,包括微观经济景气指数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微观经济景气指数这是与采购经理指数基本相似的经济景气指数。通过企业景气问卷调查,了解企业家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即期评价和预期看法,采用一定的方法,而编制出的有关经济运行状况的统计指数。微观经济景气指数,包括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其资料来源、调查内容和编制方法与采购经理指数基本相似。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的编制依据,均来自于企业景气调查。

企业景气指数

是根据企业家对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情况的判断和预期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其预期。

指数运用

企业景气指数,其表现形式为纯正数,以100作为景气指数的临界值,其数值范围在0~200之间。其中,100~200为景气区间,表明经济状况趋于上升或改善,越接近200经济就越景气;0~100为不景气区间,表明经济状况趋于下降或恶化,越接近0,经济越不景气。企业景气指数把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分为11个级别:[200,180),为“非常景气”区间:[180,150),为“较强景气”区间:[150,120),为“较为景气”区间:[120,110),为“相对景气”区间;[110,100),为“微景气’区间:100为景气临界点:(100,90],为“微弱不景气”区间:(90,80],为“相对不景气”区间:(80,50],为“较为不景气”区间;(50,20],为“较重不景气”区间:(20,0],为“严重不景气”区间。

指数编制

企业家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看法和预测分为“良好(乐观)”“一般”“不佳(不乐观)”三个选项。其中,括号外的答案对应本季(即期),括号内的答案对应下季(预期)。当问卷答案为“良好(乐观)”时,赋值为1;当问卷答案为“一般”时,赋值为0:当问卷答案为“不佳(不乐观)”时,赋值为-1。据此先计算即期和预期指数,再加权计算总指数。其中,即期指数的权数为0.4,预期指数的权数为0.6。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家信心指数

是根据企业家对企业外部市场经济环境与宏观政策的认识看法,以及对企业所属行业运行情况判断与预期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感受与信心,以及对行业运行情况的感受与信心。中国人民银行也编制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均包括总指数和分行业指数。其中,总指数是在分行业指数的基础通过加权计算得出的,分行业指数用以反映各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指数运用

企业家信心指数,其表现形式为纯正数,以100作为景气指数的临界值,其数值范围在0~200之间。它把经济运行的状态分为5个级别:[200,150),表示经济过热,为“红灯”区;[150,100),表示经济偏热,为“黄灯”区;100,表示经济运行正常,为“绿灯”区:(100,50],表示经济偏冷,为“浅蓝灯”区;(50,0],表示经济过冷,为“蓝灯”区。

指数编制

与企业景气指数的编制完全相似,只是把企业家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看法和预测,换成对行业运行情况的的看法和预测即可。其他计算步骤和计算公式完全一致。

通货膨胀指数

通货膨胀指数,即价格指数,它是反映经济形势的双向指标,即从两个方向提供判断经济形势的依据。通货膨胀指数过大或过小都不好,它只有处于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才为合适。指数过大,物价飞涨,说明经济过热;指数过小,物价下跌严重,说明经济紧缩。

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出现持续性普遍上升的过程:或者从同等意义上说,通货膨胀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上涨,而是指价格总水平(即所有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的上涨;通货膨胀也不是一次性或短期的价格总水平上升,只有当价格持续上升,趋势不可逆转时,才可称之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效应

通货膨胀一般是由于货币量增长的速度超过了生产增长的速度而触发的,即流通中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实际的需求量时,就要发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大部分时候,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是负面的;而在通货膨胀轻微时,有时对经济的影响又是正面的。

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使经济陷于盲目发展。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的生产活动误入歧途,而引发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失,结构比例失调。当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影胀时,又必然会导致生产和投资的大幅度下滑,反过来出现经济萎缩。

(2)致收入发生相对下降。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使居民收入的实际水平趋于下降,特别会使一些收入较低的群体生活出现困难。严重时,当恶性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还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3)促资本向外流失逃逸。通货膨胀,导致价格虚高,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同时,通货膨胀还会使本币贬值,引起资本和黄金外汇储备的外流。

通货膨胀的统计

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为通货膨胀率。因为,通货膨胀在经济过程中表现为价格水平的持续普遍上涨,所以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一般价格总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的上涨率。如果价格指数增长率大于零,说明存在通货膨胀的可能;如果价格指数增长率小于零,则说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通货膨胀率可以按月、季、年度来计算,其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用来测度通货膨胀水平的价格指数有多个,包括:生产者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GDP缩减指数。其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通货膨胀指标,并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来制定货币政策以及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实现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Index,缩写CPI)。CPI是用来反映城乡居民家庭购买并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的指标,同时也是用来反映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的指标,因此成为反映经济形势的风向标指标。CP,按照区域划分,可以分为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照消费的商品类型划分,又可分为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利用居民消费价格调查资料来编制的。

通货膨胀的标准

按照物价上涨的幅度,即通货膨胀率(CPD),可以将通货膨胀划分为几个区间或几个等级。但全球尚无统一的分级标准,英国、美国和欧元区的标准都不太一致。以下是相对比较常见的分级标准,大致可以把通货膨胀程度分为无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中度通货膨胀、严重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等几类。

失业率指数

失业率指数即失业率。失业(率)和就业(率)是一对相反的概念。而就业,是重要的经济和民生问题,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之大局。失业率指数统计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反映社会平均就业水平,进而间接反映经济的景气程度。反映就业水平的主要指标有就业率和失业率两项。

就业率和失业率

就业率和失业率都是用来反映社会平均就业水平,进而反映经济景气的指标,它们互为相反数,且后者的使用更为普遍。(1)就业率。是指就业人员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在“第2章2.5.2人力资源构成统计”中,已经介绍了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的概念。计算公式如下:

就业率是用来反映人力资源实际利用水平,也就是反映社会平均就业水平的指标。就业率高,说明就业形势好,社会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也就间接地说明经济形势的比较乐观;相反,就业率低,说明就业形势不好,社会没有足够多的就业岗位,也就间接地说明经济形势的不够乐观。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员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如下:

失业率也是用来反映人力资源实际利用水平和社会平均就业水平的指标。它与就业率是一对相反数,即:

因此,失业率它是从与就业率相反的方向来反映就业形势,进而反映经济形势的指标。即:失业率低,说明就业形势好,社会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也就间接地说明经济形势比较乐观;相反,失业率高,说明就业形势不好,社会没有足够多的就业岗位,也就间接地说明经济形势不够乐观。失业率作为间接反映经济形势的风向标指标,比就业率使用频率更高。

对于不完全就业,国际劳动组织推荐有按劳动时间计算的失业率,计算公式由此调整为:

失业率指标的运用

市场经济国家认为,保持一定的失业率,有利于提高就业者的劳动素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失业率增加是经济疲软的信号,可导致政府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增长。相反,失业率下降,将形成通货膨胀,使中国人民银行收紧银根,减少货币投放。失业率太高固然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但是失业率也并非越低越好,更不可能完全消除。经济学中有一个“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即指任何社会状态都存在一部分没有工作的人,可能是正处于工作转换中,也可能是技能与职位暂不匹配;前者称为摩擦性失业,后者称为结构性失业。在最理想的状态下,社会的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其变动取决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的消费偏好等因素,而与经济景气无关。但现实生活中,实际失业率通常并不等于自然失业率,而是大于自然失业率。

对失业率高低的判别,尚没有统一的标准。部分专家倾向于以下的划分:失业率为1.5%~2.5%,为充分就业,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经济景气很好;失业率为1.5%(2.5%)~5%,可以接受的失业率,经济景气较好;失业率为5%~7%,失业率较高,失业问题比较严重,经济已有紧缩倾向;失业率为7%~10%,失业率高,失业问题严重,经济紧缩;失业率超过10%,失业率非常高,失业问题非常严重,经济已深陷紧缩之中。其中,7%为失业率的预警红线。

利率指数统计

利率指数,作为判别经济形势的指标,既不同于PMI微观景气指数这些先行指标,也不同于CPI、失业率这些事中指标(它们都是统计调查的结果),而是一种事后指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在使用,是由各国国家银行根据对前期、即期和预期经济形势分析判断,作出选择的结果。

利率指数的概念

利率指数,简称利率,一般意义上,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总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即借款、存入或借入金额(称为本金总额)中每个期间到期的利息金额与票面价值的比率。利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钱所支付的代价,亦是放款人延迟其消费,借给借款人所获得的回报。利率通常以一年期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计算。利率根据计量的期限标准不同,表示方法有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但这里所讲的利率,是用于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利率,而非一般银行的存款或贷款利率。它是由国家国家银行控制的利率,通常叫做基准利率。在美国,基准利率是由联邦储备委员会管理的;在中国,则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由央行确定的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证券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基准利率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其中,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利率的,有英国的伦敦同业拆放利率、美国的联邦基准利率、日本东京同业拆借利率和欧盟的欧元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等;以回购利率为基准利率的,有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确定的基准利率,本质上也属于拆借利率,具体的为以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如存款准备金率。

利率指标的运用

基准利率是国家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制定基准利率的依据只能是货币政策目标。当政策目标重点发生变化时,利率作为政策工具也应随之变化。不同的利率水平体现不同的政策要求,当政策重点放在稳定货币时,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就应该适时调高,以抑制过热的需求;相反,则应该适时调低。

按照利率决定理论,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不仅受到经济社会中许多因素的制约。而且,反过来,利率的变动也会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所有国家都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上升时便提高利率、收紧信贷,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当过热的经济和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时,便会把利率适当地调低。在经济萧条时期,便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

利率的高低,本身一般没有绝对标准,更多地是一种相对标准,即相对于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来说是高还是低。如果利率高于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就会导致贷款欲望减少,流动性紧张。反过来,利率低于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就会抬高贷款欲望,流动性充裕。而所谓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一般是指资本所有人或企业增加投资的边界回报率。对于企业而言,也可以用平均利润率替代。

经验数据表明,CDP增速比较接近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日本自21世纪以来CDP增速接近0,利率也接近0,两者相等。既没有扩大贷款欲望,也没有导致通货膨胀。欧美过去10年GDP增速为1%~3%,利率和GDP增速差不多,和日本情况类似,也没有大幅通胀出现。中国过去40年CDP增速10%左右,贷款利率5%~10%,利率一直略低于GDP增速;社会贷款欲望较强,结果是温和的良性通胀。也就是说,考察-国的利率高低,可以参照利率和经济增速的比较结果,而不是看其绝对水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