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利民,男,汉族,1963年1月18日生,北京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贾利民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电信系。1983年起参加科研工作。1987年7月硕士毕业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攻读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1991年10月获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贾利民就被破格晋升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8月至2001年3月,贾利民任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副所长。2003年9月至2004年10月,贾利民担任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6月,贾利民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完成了高级经理人工商管理专业的EMBA课程,并获得了EMBA学位。同年,加入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3年起,成为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的首席科学家;同时担任北京市城市交通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任。2022年9月15日发表论文《基于云边交互机制的自主式高速铁路防灾系统架构》于《中国工程科学》。

贾利民是“铁路智能自动化与智能控制”学科领域的创立者之一,是铁路智能运输系统技术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主要进行智能控制及智能系统理论及应用、铁路智能自动化及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理论及应用、中大规模信息系统相关理论及技术研究等领域的研究。1995年被评为首批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99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入选剑桥传记中心“20世纪杰出科学家名人录”。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3年1月18日,贾利民出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镇。1970年,7岁的贾利民跟随父母离开新疆回乡探亲见到了火车,贾利民对火车开始痴迷。

1980年,贾利民参加了高考,由于对铁路的痴迷,贾利民高考志愿里填的全是铁道学院,最终他被同济大学(现为同济大学)录取。1983年起参加科研工作。1984年7月,贾利民毕业于上海铁道学院的电信系学习电信工程铁道信号专业,并获得了工学学士。读完了本科,贾利民选择了继续深造。1987年7月,他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毕业,获得了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6月,论文《一种全面评价自动闭塞系统的综合指标》获评中国铁道学会优秀论文奖。1991年10月贾利民毕业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攻读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期间,他开始从事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和铁路运输智能自动化的研究。

工作经历

贾利民在1991年10月至1992年10月期间,担任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1992年10月,晋升为副研究员,并开始担任硕士生导师。

1994年,贾利民就被破格晋升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1995年7月至2000年8月期间,担任铁道科学研究院智能系统技术中心的主任,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1995年,成为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模糊与神经系统技术委员会唯一的中国委员。199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入选剑桥传记中心“20世纪杰出科学家名人录”。1999年12月,研究成果《焦炉加热过程模糊多变量控制系统》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0年8月至2001年3月,贾利民任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副所长,并继续担任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2001年入选美国“世界名人录”。2001年3月至2003年9月期间,担任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0年10月至2004年6月,贾利民担任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该中心技术委员会的主任。2002年4月至2004年10月期间,担任铁道部铁道科技研发中心信息技术部的主任和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从2003年9月至2004年10月,贾利民担任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3月30日,在《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发表论文《新一代的铁路运输系统——铁路智能运输系统》。

2004年7月,贾利民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完成了高级经理人工商管理专业的EMBA课程,并获得了EMBA学位。2004年,贾利民接受了北京交通大学的邀请,加入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北京交通大学智能系统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的主任;同年出版著作《铁路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与标准体系》。2005年3月起,贾利民任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2005年,研究成果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结合理论及军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年在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著作《高速铁路安全保障技术》《铁路信息系统架构》。2011年8月5日在《201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分册)》发表论文《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及其应用》。

2013年起,贾利民成为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的首席科学家;同时担任北京市城市交通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任;同年出版著作《信息互操作系统理论与实现方法》。2014年获评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10月,贾利民在中国“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上,作为中国高铁领域的专家与国内共7位国家顶尖科学家受邀出席并作主题演讲。

2017年出版《突发事件下高速铁路运输组织》。2018年1月10日发表论文《努力做新时代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发展的新智源》。2019年出版著作《智能运输系统概论》。2020年在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著作《交通运输领域前沿技术及其展望》。2022年6月20日,在《中国工程科学》发表论文《“双碳”目标下轨道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路径和策略研究》。2022年9月15日发表论文《基于云边交互机制的自主式高速铁路防灾系统架构》于《中国工程科学》;同年研究成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保障技术与应用获2022年度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一等奖

个人生活

童年生活

贾利民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他的父母来自不同的地方,响应党的号召来到边疆支援。贾利民从小聪明伶俐,反应敏捷,常有独特的想法。在哈萨克族地区,由于交通不便,骑马成为了主要的交通方式。放学后,贾利民和小伙伴们在茫茫戈壁上自由奔跑,相互追逐,留下了深刻的童年记忆。他还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偷”马骑,自己制作马嚼和缰绳去套马,然后骑着马儿飞奔在荒野上,体验着无尽的乐趣。这段童年生活为贾利民留下了宝贵的回忆和独特的成长经历。

兴趣爱好

贾利民的兴趣爱好包括观看老电影。他特别喜欢《第八个铜像》这部阿尔巴尼亚老电影,其中的战争故事、战友间的坚持与责任以及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他。即使在忙碌的工作中,贾利民仍然喜欢观看老电影,并且能够轻松地背诵出电影中的台词。他认为这些老电影教会了他们这代人什么是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以及为了正义和事业勇于牺牲和奉献的精神。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贾利民主要进行智能控制及智能系统理论及应用、铁路智能自动化及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理论及应用、中大规模信息系统相关理论及技术研究等领域的研究,长期从事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和智能交通等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是“铁路智能自动化与智能控制”学科领域的创立者之一,是铁路智能运输系统技术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科研成就

贾利民牵头创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智能运输工程”本科专业;他参与组织实施的《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和《国家高速列车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成功研制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CRH380系列高速列车,确保了中国高铁技术的持续国际领先。较早提出了智能控制中知识表达的普适性问题,并于1991年建立了最早的普适表达方式——FPTN法;1992年主导建立了对复杂动态系统进行建模控制分析与快捷计算的模糊穴映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于1994年提出了多变量模糊控制的设计理论及实现技术;对DEDS理论和方法进行改造,1997年提出了模糊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理论,将模糊逻辑进化机制和神经网络进行有机结合,2000年首创了模糊进化神经网络理论和自动设计方法,为复杂高维系统的建模提供了最新的方法;2004年提出了模糊混杂系统智能建模与控制理论,为解决混杂系统的建模与控制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统一理论及方法体系。

开发出“青藏铁路运营与安全综合监控系统”

青藏铁路运营与安全综合监控系统”,是贾利民及其团队经过约一年半的努力开发出的,有效解决了青藏铁路运行安全保障的难题。该系统将铁路沿线的车站、信号控制站和道岔都纳入了信息化监控平台,确保指挥中心能够及时获取异常信息。由于青藏铁路沿线多为无人区,自然环境恶劣,这套系统能够实现无人值守,确保火车运营安全。这一成果为青藏铁路的运营与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工作

在《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的推动下,中国逐渐掌握了高铁技术,并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列车技术和装备体系。贾利民担任总体专家组副组长,负责研究制定技术路线、研究方案和技术咨询等工作。在该计划的指引下,中国成功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RH380系列高速列车。

科研项目

发明专利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截至2024年2月,贾利民独自或与学生合作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和CE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60余篇次,截至以下为部分论文。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书籍作品

社会职务

学术任职

期刊任职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科研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贾利民创新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地提出高速列车技术谱系化的概念、技术架构和实现途径,确保了中国持续领先的地位。作为国家技术预测交通领域专家组组长,坚持轨道交通科技自主创新,为支撑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走出去”等战略全面实施,提供了最佳路径。(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评)

儿时第一看到火车,从此它便像是一颗梦想的种子深深埋在了贾利民的心里。为了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贾利民付出了很多很多。于是,在外人看来,他更像是一个“苦行憎”,让梦想生根发芽的过程苦不苦?当然苦!但贾利民却和很多行业领军者一样,因为热爱,追梦过程中的苦变成了甜。(中国日报网 评)

贾利民脚踏实地,敢于科技攻关,始终如一地坚持他的研究理念——结合应用背景做理论,创造实用的基础理论。因此,他在智能控制及智能自动化理论方面作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贡献。贾利民,一个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为座右铭的科技创新实践者,一位坚持自己梦想的“苦行僧”;一名绽放人生的圆梦人。(《中华英才》半月刊 评)

贾利民教授,国铁集团智能运输系统、铁路智能自动化、轨道交通主动安全保障、交通能源融合等关键技术领域最早的开拓和实践者之一,为中国交通科技发展重大决策和确保中国轨道交通技术超越发达国家遏制、持续领先发挥了战略性专家和技术带头人作用。(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 评)

相关事件

向总书记汇报中国高铁科技创新成就

2016年6月初,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来到北京展览馆,参观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参观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贾利民关于中国高铁科技创新成就的汇报,并详细询问了中国高铁的具体情况。贾利民当时首先向总书记报告“十二五”期间中国高铁在科技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其次,还向习总书记汇报了中国高铁在“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方向和高铁技术对“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

道路交通冻雨的科普

2024年1月31日至2月5日,2008年来冬季最强雨雪冰冻天气影响我国,河南省山东省、湖北、安徽北部等地降雪最为集中,部分地区积雪达到15~20厘米左右。受北方地区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为确保旅客列车运行安全和旅客出行安全,铁路部门计划对受影响线路运行的部分列车采取停运措施。2024年2月4日,贾利民表示,在冻雨条件下,严重影响和改变了车轮和路面之间接触与摩擦关系,导致的结果就是车辆容易失控,进而对行车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对于露天的轨道交通,比如绝大多数铁路、高铁,因下雪或冻雨最后造成轨道路基的覆盖,湿滑形成结冰,会对摩擦和轮轨关系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带来非常重大的安全隐患。

前行中的列车有“火花闪电”现象

2024年,不少网友拍摄到了前行中带“闪电火花”特效的列车,贾利民表示因为包括高铁在内的电气化铁路列车,其动力来源于列车上头的那根辫子——受电弓和接触网导线,电力机车通过升起受电弓,连接电气化铁路上方的接触网导线,便可受流获取电能运行驰骋。高铁接触网电压等级非常高,有27.5千伏,所以就会击穿接触网和受电弓之间的由薄冰所形成的绝缘,最后产生电火花的效应。

参考资料

众合机电(000925).搜狐股票.2024-02-05

北京榜样贾利民:中国高铁自主创新的“领跑者”.千龙网.2024-02-05

高铁“领跑者”贾利民 年幼时被蜿蜒“钢铁长龙”震撼.百家号 中国日报网.2024-02-05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2024-02-05

贾利民.国家图书馆.2024-02-05

贾利民.交通运输新技术网.2024-02-05

贾利民:戈壁滩上“ 苦行僧” 中国高铁的追梦人.《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02-05

贾利民.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24-02-05

【北京榜样】贾利民:中国高铁自主创新的“领跑者”.北晚新视觉.2024-02-05

贾利民.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24-02-05

[敬业奉献]贾利民:中国高铁自主创新的“领跑者”.首都文明网.2024-02-05

实验室秦勇教授和贾利民教授荣膺2022年度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一等奖.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02-05

交通运输领域前沿技术及其展望 .国家图书馆.2024-02-05

降雪冻雨下的春运:列车行驶中为何会带“火花特效”?.百家号 海报新闻.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