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喉山鸪(学名:Arborophila rufogularis),又名印度红喉山鹧鸪,是雉科山鹧鸪属的一个物种。

形态特征

红喉山鹧鸪前额深灰色,头顶橄榄褐色而具黑色斑纹,眉淡灰白色,宽而且长,往后一直延伸到颈侧并杂有黑色斑点;两颊白色而沾棕,并缀有黑斑;耳羽暗褐色,后颈和颈侧棕色,具粗的黑色斑点;背橄榄褐色,微沾栗色光泽,但不具任何斑纹;腰、尾上覆羽和背同色,但具三角形黑斑;尾橄榄褐色,具黑色细斑,翅上覆羽和三级覆羽大多橄榄棕色,具大型黑斑,羽基和羽端有栗色;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初级飞羽端斑缀有栗色,次级飞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外满被以黑色虫状斑和宽的栗色羽缘,到羽端逐渐转为棕色。颏和上喉棕色,密被大的黑色斑点,几乎使颏和上喉变为黑色;下喉棕红色,有短的白色颚纹;胸灰色,两胁亦为灰色,但缀有栗色斑和白色水滴状羽干纹;腹灰白色,至肛周几纯白色;尾下覆羽橄榄褐色,具栗色羽缘和黑色次端斑及白色端斑。

虹膜褐色,眼周裸露皮肤红色,嘴黑色,脚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340g,♀202-300g;体长♂257-280mm,♀250-296mm;嘴峰♂16.7-1907mm,♀15.9-17.8mm;翅♂139-147mm,♀127-146mm;尾♂60mm,♀48-59mm;跗♂38.7-44.3mm,♀36.5-46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红喉山鹧鸪栖息于低山丘陵和海拔3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针叶林以及林缘灌丛和高草丛中,尤以喜欢林下植被丰富的溪谷与河流两岸的常绿阔叶林。主要栖息于海拔1800-3000米的山地森林,喜欢含有月桂和杜鹃的橡树林。

生活习性

红喉山鹧鸪是留鸟。喜欢集群,常组成4-12只的小群活动。性情比较大胆,不甚怕人,一般多在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善于在地上迅速奔跑,多在林下灌丛中潜行,仅在危急和迫不得已时才起飞。成群觅食,以种子、植物嫩芽、浆果、昆虫和蜗牛为食。惊吓时会奔跑或飞行,有时会飞到树枝上。叫声为清晰响亮的单调哨音,发展成一连串的双音节的hu-hu, hu-hu哨音,逐渐升高。对唱时配偶的叫声为快速的kew-kew-kew声。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4-7月,营巢于山脚下至海拔2500米左右中低山的常绿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巢甚简单,多利用地面天然凹坑或由雌鸟在地面低凹处刨一个小坑,内垫以草茎和草叶,有的根本无任何内垫物,有时仅放置于竹林隐蔽下的一堆竹叶上。巢周围多有茂盛的灌丛或林下植物遮掩而不易发现,但有时也在林下植物较稀疏的地方营巢而不甚隐蔽。每窝产卵3-6枚,通常4-5枚,最多可达8枚。卵的大小为33.4-44×26.6-33mm,平均39.2mm×29.8mm。孵化期20-21天。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栖息地破坏。人类经济活动是红喉山鹧鸪致危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过度地砍伐森林,已严重破坏了它的栖息环境。因乱砍滥伐森林现象仍未得到控制。作为食物被捕猎。人为捕杀是其数量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IUCN估计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在下降,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猎,但下降速度不快,分布范围较广,因此被评定为无忧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2021年2月1日,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 红色名录.2024-02-06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