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蓝舌病,是发生在日本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牛急性热性流行病。本病的流行季节、临床表现与流行热非常相似,而病原则不同,是有昆虫媒介传播的。

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可以作临床诊断。为了确诊可采取病料进行人工感染或通过鸡胚或乳鼠和乳仓鼠分离病毒。也可进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试验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具有群特异性,可用于病的定性试验;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可用来区别蓝舌病病毒的血清型。也可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探针技术。

牛羊蓝舌病与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水疱性口炎、茨城病、牛瘟等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

病毒性肠炎(黏膜病)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1C),口唇糜烂,流涎,有时蹄叶炎、跛行。不同处:腹泻初粪如水、呈瓦灰色、恶臭、有时呈浅灰糊状(具特征性)

恶性卡他热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1~42C),口腔糜烂,口鼻流黏液,呼吸增数。不同处:散发,口鼻黏液垂如线可及地面,涎臭,眼结膜角膜发炎,角膜浑浊,头肿大,角松。拉稀恶臭。

口蹄疫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0—41C),绝食,口黏膜糜烂、流涎,跛行。不同处:传播迅速,口黏膜先水痘后糜烂,蹄趾也发生水疱、糜烂,不发生蹄叶炎

防制

预防

对病畜要精心护理,严格避免烈日风雨,给以易消化的饲料,每天用温和的消毒液冲洗口腔和蹄部。预防继发感染可用磺胺药或抗生素,有条件时病畜或分离出病毒的阳性畜应予以扑杀;血清学阳性畜,要定期复检,限制其流动,就地饲养使用,不能留作种用。

严防用带毒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定期进行药浴、驱虫,控制和消灭本病的媒介昆虫(库蠓),作好牧场的排水工作。

治疗

发生本病后首先要隔离病牛,使病牛安静,给予优质干草或青草,控制精料。另外在这个时期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麻痹”,要采取多给饮水的措施。万一出现了“麻痹症状,为了避免危险性极大的“误咽性肺炎”,要通过注射或输液给牛大量补充液体。

治疗过程中,在前驱症状阶段要尽量使牛保持安静,给予强心和补液。对出现麻痹症状的病牛,特别重要的是补液,强心,补给营养。为达到补液的目的用很快的速度静脉注射大量的林格氏液,会增加心脏负担应尽量避免。要想安全而又快速的进行大量的补液,进行腹腔注射较为方便。也就是说在右侧部中央刺人较粗的注射针头,然后连接注射器,只要空气出入很容易,说明针头正确刺人了腹腔,随后将针头与复方氯化钠液瓶连接静脉导管进行输液。

已经出现咽喉头麻痹时间较长的病牛不但体液缺乏而且瘤胃及消化道内的水分也缺乏,为了使消化道恢复正常,必须补给水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误咽,必须用胃导管向瘤胃内注水,用这种方法困难的时候要在左侧肷部中心点刺人套管针直接向瘤胃中注水。为了让水分在瘤胃内很好的停留下来,在几分钟内最好把牛头抬高,然后再慢慢放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