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则平,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简介

蜚声歌坛的女高音歌唱家。

人物生平

她曾多次获奖,MTV个人专辑《和平·母亲》获全国金奖和第十届星光奖。2001年,她应邀赴美国犹太威伯俄亥俄州立大学交流、演出、讲学。期间,她与美国音乐家合作,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她与美籍大提琴演奏家黄合作的二重组合,是音乐舞台上的一次大胆尝试和突破,被洛杉矶报界称之为“诗与歌的完美组合”。她将演出的收入悉数捐献给儿童癌症患者,为此获得了当地政府颁发的荣誉状。

蔡则平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学拉手风琴,后转入声乐领域。1982年,她考入上海乐团业余音乐学校,师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周碧珍,从此步入美声艺术殿堂。1984年,她顺利地考入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四年大学期间,她刻苦努力,在徐朗教授的培育下,她有了长足进步。毕业时,她不仅有一张令人羡慕的成绩单,还揣着几枚市级声乐比赛的奖牌。她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婚后,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她每天两点成一线,除了教学就是育女,专业上似乎停滞不前了。正当她困惑、彷徨时,遇到了又一位伯乐--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谢绍曾教授。时任上师大声乐顾问的谢教授语重心长地对蔡则平说:“小蔡呀,你的嗓音条件很好,可不能有了孩子而丢了嗓子啊!”蔡则平感触很深,她想自己还年轻,在专业上还需不断学习和进取。由此,她拜谢教授为师,使自己演唱技巧进一步完善,演唱曲目进一步扩展。年过八旬的谢教授很喜欢这个学生,称之为“最满意的学生之一”。

蔡则平对美声演唱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受当今商品经济影响,美声演唱者很少有上台的机会。曾有一家唱片公司游说蔡则平改唱流行歌曲,但蔡则平认为自己的性格适合古典音乐和美声演唱。她是个一旦有明确的目标,就会执著追求、忘我投入的人,刻苦的努力终于为她带来一系列回报。1993年,蔡则平在上海音乐厅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亲自挑选了优秀的高材生廖昌永与蔡则平合作演唱歌剧《茶花女》片断。音乐会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此后,蔡则平又多次在声乐大赛中获奖,并频频在一些大型文艺演出中担任独唱和领唱。1995年,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上海电视台为蔡则平拍摄了音乐电视片《和平·母亲》。作曲家徐景新根据她宽广的音域和华丽坚实的音色,创作了四首颇有难度的美声组歌,由蔡则平在片中主唱并主演。这对于第一次在摄像机前表演的她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有一场在硝烟中背八路军伤员的戏,扮演伤员的是一位高大的小伙子,导演怕娇小的蔡则平背不动,就安排她拖着伤员走。可蔡则平坚持要背,认为这样才真实。当她背负着伤员踉踉跄跄地走向镜头时,在场的人们都为之感动。蔡则平的表演获得了摄制组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这部音乐专辑片被中国中央电视台选中在全国联播,荣获“中国音乐电视金奖”和“第十届全国星光奖”等。

蔡则平在强手如林的歌坛声誉鹊起,曾有专业音乐团体有意调她去,但她决定仍留在上海师范大学,因为教学也是她钟爱的事业。她坦陈:“世上只有两种职业是越老越吃香,那就是教师和医生。教学和舞台演出是互为作用的,光用课本上的知识教学生,模式固定,比较僵化。如果将舞台实践融入教学中,就会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她在学院的三次教学评估中成绩均获优秀,所教的学生中,有的还举办了毕业独唱音乐会,并在上海市声乐比赛及全国新人歌唱大赛中获奖。

2001年初,蔡则平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犹太威伯州立大学访问交流演出,期间她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上半场,演唱中国传统民歌,向美国观众介绍优秀的中国歌曲;下半场则演唱西洋艺术歌曲及歌剧咏叹调。演唱获得极大成功,演出结束时全场观众起立热情鼓掌。一位颇有影响的音乐教授激动地感叹:“中国歌曲是那么优美动听,充满了艺术的魅力。”音乐会后,一所商学院的院长即邀请蔡则平到他们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演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