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原(英文名:Inner Mongolian 高原),又称北部高原,是中国第二大高原,位于阴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西至东经106°附近。介于北纬40°20′~50°50′,东经106°~121°40′。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高原属温带半干旱、干旱气候,夏季风弱,冬季风强,气候干燥,冬季严寒,日照丰富。年降水量分布东多西少,介于150~400毫米,6~8月集中年雨量的70%,降水年际变率大。年均风速4~6米/秒,从东向西增大。内蒙古高原无较大河流,河流范围广大。内陆河多为间歇河,春季成干谷,雨季有洪流。除黄河沿岸的湖泊外,广大地区的湖泊都是内陆湖,湖泊浅小,分布集中,多数湖盆呈盘子状,湖底为沙质泥土。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场,草原面积约占高原面积的80%,属欧亚温带草原区的一部分,是中国最大的绵羊及山羊放牧区,也是中国骆驼主要产区之一。植物种类以多年旱生中温带草本植物占优势,最主要为丛生禾草,次为根状茎禾草,杂类草及旱生小灌木和小半灌木成分。内蒙古高原平均每平方千米仅3人。为蒙古、达斡尔族、鄂温克、鄂伦春族和汉族等各族人民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前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业生产十分落后。20世纪50年代以来,牲畜头数迅速增长。但因种种原因,草原的载畜量日渐加重,畜草矛盾日益加深。
位置境域
内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于阴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西至东经106°附近。介于北纬40°20′~50°50′,东经106°~121°40′。内蒙古高原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全部、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的广大地区东起大兴安岭和苏克斜鲁山西至马鬃山南界祁连山脉麓和长城北接蒙古国。内蒙古高原东西长约2000多千米,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海拔1000米左右是中国第二大高原。行政区划包括呼伦贝尔市西部、锡林郭勒盟大部、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的北部。广义的内蒙古高原还包括阴山山脉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和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成因
内蒙古高原形成历史久远,早在距今1.3亿年前就奠定了高原地貌的基本轮廓。此后,地壳相对稳定,经过长期的风化、流水和风蚀等外力的剥蚀作用,把高地削平,低地垫高,致使原来起伏不平的地表趋于平坦均一。这个作用在地貌学上叫准平原化。到了距今200~300万年以来,地势才明显上升成为高原。随后,高原变得愈来愈干旱,河流很少,地表植被稀疏,水力侵蚀作用非常微弱,风力作用强盛,使很多地方粗沙砾石遍布,甚至石骨巉露,形成戈壁和沙漠。
地理特征
地形地貌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喜马拉雅山脉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内蒙古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夷平面,形成层状高原。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山脉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内蒙古高原主要由东部的呼伦贝尔高原、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等构成,阴山横亘中部,山南有河套平原、呼和浩特市盆地等断陷平原和盆地。在阴山以北,地表坦荡开阔,低缓山岭之间,分布有宽浅的注地或盆地,当地称为“塔拉”。这样的地貌,为内蒙古自治区辽阔草原的形成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广义的内蒙古高原还包括阴山山脉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和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地势起伏较缓,多宽广盆地,微向北部倾斜。其中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高原地势较高,呼伦贝尔市、乌珠穆沁、居延海盆地地势较低。内蒙古高原东部为草原,是中国的重要畜牧业基地;西部气候干燥,为荒漠草原与荒漠。向西沙漠面积增加,戈壁广布。
内蒙古高原是一个向北渐降的碟形高原,边缘地带最高。这种地形对高原上的干旱化有利。冬天高原寒冷,形成蒙古高压,自然无雨;夏季高原转热,成为低压区,吸引南风吹上,阻于边缘山地,截留大部分水汽,使高原成为雨影区。除边缘山地有冰川融水形成夏洪冬干的河川外,就是边境的黄河。河川对高原的切割不显著,给风力吹提供了条件,这里一般风速每秒可达9米,飞沙走石不仅在岩石地面面挖出沟槽和谷地,也可在特定地域堆成沙丘及沙山。所以,在草地皮破坏的山脚和高原中部,往往形成基岩出露的砾石戈壁;在流沙积累条的西部又可形成大片的沙漠。因此,戈壁和沙漠是内蒙古高原的显著著地貌特色。
气候
内蒙古自治区高原属温带半干旱、干旱气候,地处中纬度内陆,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龙首山、合黎山等山地加强了气候的寒湿性地带差异,冬夏季节分别被内蒙古高压和大陆低压所控制,气候呈明显的大陆性,具有中温带为主的寒暑剧变特点。春季风多且大,地面干燥,风沙日数多,风蚀沙化危害严重。
内蒙古高原夏季风弱,冬季风强,气候干燥,冬季严寒,日照丰富。年均温3~6℃,西高东低,1月均温―28~―14℃,极端最低温可达―50℃。7月均温16~24℃,炎热天气很少出现。牧草生长期10℃以上活动积温2000~3000℃。太阳年总辐射量500~670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2600~3200小时,是中国日照时数较多地区之一。
降水
内蒙古高原年降水量分布东多西少,介于150~400毫米,6~8月集中年雨量的70%,降水年际变率大。降水量由于受地形和距海远近的影响,自东向西由550mm减为40mm。水热配置自东向西呈带状,由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向极干旱地带过渡。夏季温热,雨量集中于植物生长季。
风速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多风地区之一,年均风速4~6米/秒,从东向西增大。8级以上大风日数50~90天,冬春两季占全年大风日数的60%左右。风速6~7米/秒即可发生明显的起沙。高原西部,年沙暴日数达10~25天。风多而大对牧业生产不利,但却为高原上重要动力资源。
水文
内蒙古高原无较大河流,河流范围广大。内陆河多为间歇河,春季成干谷,雨季有洪流。有些河流中途即消失成为无尾河,较大河流的末端往往形成尾闾湖。除尾闾湖外,有风蚀湖、河迹湖和构造湖。内蒙古高原是中国湖泊较多的地区之一,常年有水的湖泊湖水浅,面积小,或为雨季湖。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仅有达湖和贝尔湖(中蒙两国共有)。额吉诺尔是著名盐湖。除黄河沿岸的湖泊外,广大地区的湖泊都是内陆湖,湖泊浅小,分布集中,多数湖盆呈盘子状,湖底为沙质泥土。
自然景观
内蒙古高原内蒙古地区之主体自然景观为高原温带草原。其区域特征可概括为:高原为主体的地貌;中温带半干旱为主的气候;内、外流河兼备的陆地水文;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为主的自然植被;栗钙土、棕钙土为主的土壤;温带草原动物群为主的野生动物;呈干湿地带性的区域分异规律。
自然资源
土壤
内蒙古高原上散布着数址众多,形状多样的封闭和半封闭盆地与洼地。这些水草较好的盆地与洼地在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和伊盟的许多牧区地方被称为“塔拉”或“柴登”。内蒙古高原上的各盆地中发育起来的各类土壤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底部中心洼地依次排列着沙石原始地带性土壤环、壤质半水成土壤环、壤质草甸土壤环和盐碱土壤环。这四个基本土壤环的相互结合与更替就构成了盆地中的土壤环状分布规律。
土地
内蒙古高原的东部边缘属森林草原黑钙土地带,东部广大地区为典型草原栗钙土地带,西部地区为荒漠草原棕钙土地带,最西端已进入荒漠漠钙土地带。
植被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场,草原面积约占高原面积的80%,属欧亚温带草原区的一部分。植物种类以多年旱生中温带草本植物占优势,最主要为丛生禾草,次为根状茎禾草,杂类草及旱生小灌木和小半灌木成分。高原上草群的组成、高度、覆盖度、产量和营养成分也呈东西向变化。森林草原带的牧草高大茂密,种类多,草层高度50~60厘米,覆盖度65%~80%,以杂类草为主,富含糖类,适宜饲养牛和马。典型草原带的牧草高度在30~40厘米,覆盖度35%~45%,以禾本科牧草占优势,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是中国最大的绵羊及山羊放牧区。荒漠草原带的牧草低矮、稀疏,草层高10~15厘米,覆盖度15%~25%,种类贫乏,旱生、丛生小禾草和旱生小半灌木起建群作用,但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高,适于放羊,且以山羊最多。荒漠带以小半灌木占绝对优势,草层高度15~50厘米,覆盖度一般5%~10%,牧草质量差,含灰分高,具有带刺含盐的特点,是中国骆驼主要产区之一。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北方各族从事畜牧、渔猎以及农业生产的场所。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古代一些北方草原民族与中原华夏族建立的政权发生了密切关系。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以今天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等省部分地区为直接辖区的商朝,与土方、鬼方等北方民族疾发生多次战争。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以陕西省地区为统治中心的西周王朝同北方的猃狁、犬戎族等族有密切交往。这一时期,文言文文献中又用“戎”“狄”“东夷”等族称,来泛指当时北方草原地区从事畜牧、渔猎和粗放农业生产的各个古代民族。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文献记载的北方民族有了新的具体称谓,活动在北方草原地带的各族主要有林胡、楼烦、东胡、匈奴和肃慎。
战国时期,林胡和楼烦活跃在内蒙古高原上。战国中期,中原诸侯国不断向北蚕食北方各族土地,在强大军事压力下,林胡与楼烦的地域随之向北移动。战国末年,熊女强大起来以后,林胡和楼烦又归属于匈奴,并逐步融合其中,成为熊女的组成部分。此外,在内蒙古高原东北部,活跃着另外一支游牧民族集团——东胡。春秋战国时代,东胡人的活动地域主要在今嫩江以西的大兴安岭山脉北段和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文献记载及考古资料表明,一部分东胡人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区。据《魏书·序纪》记载,东胡系部族鲜卑拓跋部的祖先从远古时代就在大鲜卑山一带以畜牧、射猎为业。20世纪80年代,在今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发现了拓跋鲜卑先祖石室——嘎仙洞。经初步发掘,出土了陶片、骨链和打制石器,证明一部分东胡人很早就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带从事生产生活。这一地区,森林繁茂,禽兽众多,是古代人类以渔猎、采集和畜牧为生的理想场所。另有一部分东胡人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匈奴是战国时期首见于文言文史书记载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关于匈奴族源,学界大多附和认同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的观点,认为匈奴来自商周间的鬼方、犬戎族、獯鬻,宗周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即匈奴名称出现以前活动于大漠南北的各族,经过长期外合聚散,因“匈奴”于其中居于主导地位,形成了以匈奴为称号的游牧民族集团。从现有文献史料看,初见于汉文字史籍记载的匈奴,主要活动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阴山山脉及河套平原一带。到公元前310年左右,匈奴地域已与战国的燕、赵、秦三国相邻。草原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的接触、碰撞和交融,使中原注意匈奴的兴起并逐步加以重视,由此汉文献开始更多地记载下了他们的历史足迹。战国末年,匈奴东界已达燕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东部一带,燕国曾计划向北联合匈奴以对抗秦国。由于农牧业经济结构的差异早,匈奴与赵秦两国多有边境冲突。匈奴游牧经济产品单一,需要农副产品作为补充,因此经常采用军事掠夺的方式,获取经济利益的满足。战国中后期,匈奴广泛分布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东邻内蒙古东部的东胡,西毗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南隔长城而望燕、赵、秦诸国。考古学资料也证实,匈奴人在鄂尔多斯高原、呼和浩特市平原等地曾经生息繁衍,生居死葬,创造着北方草原独特的文化,并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蒙古”是蒙古族的自称。原为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据文献记载,蒙古族属于东胡系,是由室韦部落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蒙古族就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西迁到了鄂嫩河上游不尔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鲁伦河一带。在中国唐代史籍中称为“蒙瓦”,《辽史》中称为“萌古”。11世纪,他们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强大一时;因此,“塔塔尔族”或“鞑靼”(音达达)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落的通称。后来西方通常就将蒙古泛称为鞑靼。辽、宋、金时代,还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内蒙古地区的蒙古部称为白鞑靼。有时也用鞑靼泛称中国北方各民族。12世纪蒙古族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利、蔑儿乞、翰变刺、克烈、乃蛮、汪古诸部,他们的实力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为民族的名称。在汉文史籍中,他们被统称为“蒙古”。
1368年,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灭元建明,蒙古部族退守回内蒙古高原。经过多个朝代的更替,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人统一全国,清朝满洲部族征服内蒙古地区蒙古各部,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把漠南称为内蒙古自治区,漠北称为博克多汗国。内蒙古高原上演绎连绵不休的杀戮终于结束。蒙古族社会获得了近200年的稳定。
内蒙古高原平均每平方千米仅3人。为蒙古、达斡尔族、鄂温克、鄂伦春族和汉族等各族人民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前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业生产十分落后。20世纪50年代以来,牲畜头数迅速增长。但因种种原因,草原的载畜量日渐加重,畜草矛盾日益加深。
环境问题与防治
内蒙古高原深处内陆,气候干燥,草原、沙漠、戈壁广布。防风固沙、保护草原、改良草场、合理放牧是本区资源合理利用与自然环境改造的主要任务。沙化是内蒙古高原的主要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本来没有山羊,后来为了生产羊绒而引入大量山羊。山羊在吃草的时候,总是把草根一起起吃掉,因此造成大片牧区沙化。在不适应农业的地方开垦农田,也造成了沙化。每年北方的沙尘暴就是来源于内蒙古高原,随着生态环境竟的恶化,沙尘暴发生的次数逐年增加,规模和危害程度也越来越大。
内蒙古通过大力种植沙生植物,推广特色经济林、中药材、灌木原料、沙漠生态旅游、光伏治沙等产业,形成了“治沙+产业”的生态经济型发展模式,把荒沙荒漠变成发展沃土,实现了治理长效化。与此同时,作为“三北”工程核心区,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大规模防沙治沙、植树造林、草原修复及湿地保护等系统性生态治理措施,区域碳汇能力显著提升。以2022年为基准年,内蒙古林草湿年碳储量达到105亿吨,年碳汇量达1.1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是名副其实的超级“碳库”。2024年,全区累计实现碳汇交易量80多万吨,交易额3000多万元。2025年,碳汇交易额正向着5000万元迈进。为加快推动沙化土地综合治理进程,助力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探索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基金会,拓展防沙治沙投融资渠道,鼓励、引导、倡议社会各界通过出资等方式参与防沙治沙,集中财力支持重点区域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防沙治沙的强大合力。同时,为引导农牧民广泛参与沙化土地治理,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内蒙古大力推广“以工代赈”,要求防沙治沙项目“以工代赈”劳务报酬规模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10%。各地充分挖掘项目建设、后期管护等环节用工潜力,绿了家乡,也富了口袋。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项目“以工代赈”带动群众增收8.5亿元,其模式被国家认可推广。
风景名胜
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
乌兰毛都草原
乌兰毛都草原位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北部,是世界上少有的无污染、无鼠害、无沙化草原,总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核心区600平方公里的乌兰毛都牧草丰美、溪流纵横,草场与绵延的群山相连。
乌兰布统草原景区
乌兰布统草原景区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部,这里丘陵和平原交错,森林和草原缠绵,1991年4月19日,国务院批准乌兰布统景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草原
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草原风貌保存完整,素有“天堂草原”之美称。
辉腾锡勒草原
辉腾锡勒草原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境内,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素有“空中草原”之称。
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
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建于2004年,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骑射之地、游牧之所”的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草场面积约30平方公里。
阿拉善荒漠草原
阿拉善荒漠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沙漠、绿洲、荒原、草原、河流、湖泊共存,以戈壁地貌为特征,区域内草场稀疏,沙丘广布,沙丘间分布着旱生灌木及耐盐碱植物群落。
参考资料
Inner Mongolia: a vast region with increasingly closer connections with you!.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2025-08-04
内蒙古高原.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2025-08-04
内蒙古高原与长城.中国百科大全.2024-03-21
内蒙古高原.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2025-08-04
内蒙古少数民族政权的更替.凤凰网.2025-08-04
解码大国治沙的内蒙古方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25-08-04
夏日限定!内蒙古草原美景藏不住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2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