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雷鸟斯瓦尔巴群岛亚种,脊索动物门鸟纲鸡形目松鸡科雷鸟属,岩雷鸟,分布于斯瓦尔巴群岛(斯匹次卑尔根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和熊岛。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岩雷鸟斯瓦尔巴群岛亚种

【中文别名】斯瓦尔巴群岛岩雷鸟

【拉丁学名】Lagopus muta hyperboreus

【命名者及时间】Sundevall, 1845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鸡形目松鸡科雷鸟属岩雷鸟

形态特征

岩雷鸟斯瓦尔巴群岛亚种是岩雷鸟的亚种之一。是一种中小型鸟类,体长36~40厘米。夏季时,上体呈黑褐色,并间有黄褐色斑纹,羽端具有白色的狭边。喉部及胸部为沙黄色,并有黑褐色横斑。下体呈白色,尾部为黑褐色,先端有白色狭边。脚及趾均覆盖有白羽。冬季时,雌、雄鸟均为白色,但尾部呈黑色。自嘴角至眼后有一条宽的黑色过眼纹。虹膜深褐色;鸟喙角质色至黑色;脚爪着白色羽。

栖息环境

岩雷鸟斯瓦尔巴群岛亚种是在北极附近的冻原地带,以及森林草原地带生活的鸟类,栖息地类型除了北极冻原带、冻原灌丛森林、多岩石的草甸地带以外,还栖息在高山针叶林、高山和亚高山草甸等高山地带。夏、秋季栖息于高山针叶林、矮桦灌丛、草甸和高山草原等地区,冬季常向气候较暖的地区迁徙。

生活习性

除了繁殖期外大多成群活动,大多为3~5只的小群,冬季有时甚至可达100只以上。主要多在地面上活动,冬季晚上则栖息于雪穴之中。食物主要是桦树、柳树,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枝、芽包、嫩叶、花、浆果、种子和果实等。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6~8月,雄鸟到达繁殖地后首先进行领地的分割,并各自在自己的领地内不停地鸣叫和飞翔,同时眼睛上面的肉冠膨大,色彩也变成更为鲜艳的血红色。如果有其他雄鸟入侵时,就将肉冠竖起,尾羽敞开,立刻飞过去驱赶,领域性极强。而当雌鸟被它的求偶鸣叫吸引到领地内时,则弓着颈部,翘着尾羽跑过来,同时半张着双翅,头部向雌鸟伸出,表示求爱。雌鸟则低着头,微张着双翅,伸体向下倾斜。然后雄鸟跳到雌鸟的背上,咬住后颈的羽毛进行交尾。每只雄鸟可以与2~3只雌鸟交尾。交尾结束后,雌鸟就独自开始营巢,通常营巢于雄鸟的领地中。巢多筑在富有灌木的高山苔原或山坡岩石附近,常有岩石或灌木隐藏。巢较为简陋,每窝产卵6~13枚,卵的颜色为色,具密布的栗色斑点。孵化期为24~26天。雏鸟孵出后随亲鸟转移到地势较高的潮湿温暖的山坡地带,并且形成较大的群体。

分布范围

分布于斯瓦尔巴群岛斯匹次卑尔根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和熊岛。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