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可强(1932.12.19—2017.04.29)反应堆物理、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籍浙江省慈溪市,出生于上海市,1950年至1951年于清华大学学习,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

2017年4月29日0时33分在北京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5岁。

人物生平

阮可强,掌起镇裘市蒋家桥人,1932年12月19日出生于上海。

1950年进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

1951年至1958年在苏联学习,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

大学毕业后至今一直在中核集团部门工作。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核环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第三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2017年4月29日0时33分在北京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5岁。

获得荣誉

2020年1月15日,中国核工业功勋榜发布,阮可强上榜,被授予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

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贡献

阮可强长期在反应堆物理和核安全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工作,负责过多个反应堆的物理研究、设计项目,负责核设施的临界安全研究、设计和审查工作。负责核潜艇压水堆物理计算,研究解决了堆芯热中子空间能量分布的精确计算问题。负责完成了第一座快中子零功率反应堆的建造和物理启动,为我国反应堆研究的起步奠定基础。作为物理设计负责人研制成功微型反应堆,获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中核集团中同位素分离、乏燃料后处理、燃料元件制造、铀冶炼加工等十几个重要工厂的设计、投产、运行,解决了大量的临界安全问题。

一直在反应堆物理和核安全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工作,负责过多个核反应堆的物理研究、设计项目,以及核设施的临界安全研究、设计和审查工作。为核工业中铀同位素分离、核燃料后处理、燃料元件制造、铀钚冶炼加工和核电站等多个重要工厂的设计、投产、运行,解决了大量的临界安全问题。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论文著作

发表的主要论文及著作有《反应堆时空动力学的一个新方程》、《利用热中子分离方法的三维节块法》、《故障树分析中的不交和展开》和《中子碰撞几率方法及其应用》等30多篇。

个人生活

阮可强生于普通家庭,父母养育了5个孩子,而作为老大的他一直是弟弟妹妹的榜样。普通职员的父亲要求他做一个正派的人,母亲是家庭妇女,但无论生活多清苦,她都坚持让孩子们上学。

人物评价

阮可强是中国著名核反应堆与核安全专家,为中国快堆研究的起步奠定基础。(中国宁波网评)

参考资料

核工业功勋榜发布:他们为中国核工业奉献青春乃至终生.www.guancha.cn.2020-01-20

院士馆-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阮可强.中国院士馆.2021-12-28

宁波籍院士、核反应堆与核安全专家阮可强辞世-新闻中心-中国宁波网.中国宁波网.202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