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糕是浙江省温州市市和福建闽西、南平市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温州十大名小吃之一,属于一种油炸食品。

灯盏糕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至元末明初。因外形酷似古代扁圆形的菜油灯盏,故得名“灯盏糕”。灯盏糕一般是用大米、黄豆磨成稠浆,加入面粉,包裹萝卜丝煎饼鸡蛋、肉为馅料,油炸而成。外皮松脆,圆边酥软,内馅爽口,独具风味。

2014年1月10日,灯盏糕作为传统小吃制作技艺被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名字由来

因外形酷似古代扁圆形的菜油灯盏,故得名“灯盏糕”。

食品起源

温州灯盏糕

据说在元末明初刘伯温义军攻温州城的和城内义军联络暗号,为“等斩”糕(意为缚好内蒙古人),温州俗话“等斩”和“灯盏”是同音。另据传清光绪末年,温州人陈大姆、陈碎姆两兄弟,在东门陡门头设摊炸灯盏糕。内馅是猪腿肉和白萝卜丝,外皮用黄豆、米粉浆和面粉拌和,采用鲜猪油炸制。因外形酷似古代扁圆形的菜油灯盏,故得名“灯盏糕”。

福建客家灯盏糕

传说诞生于宁化县的清朝著名画家黄慎幼年丧父,家境清贫,其母为让黄慎专心学业,每天都在县衙旁边街头煎油饼卖,补助家用。黄慎的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磨米浆,年幼的黄慎见母亲如此辛劳,也早早起床帮母亲打下手推磨。米浆磨出后,其母就挑着炉锅出门炸油饼,因黄慎母亲炸的油饼金黄剔透,香气扑鼻,很受顾客的喜欢,每天来买早点的人们络绎不绝。渐渐地,黄慎母亲所炸的油饼越来越出名,常常都供不应求。由于其母炸油饼的煎勺形似照明用的灯盏,聪明的黄慎就给它起了一个极有诗意的名字“灯盏糕”。从此“灯盏糕”的名字不胫而走。

食品特色

灯盏糕一般是用大米、黄豆磨成稠浆,加入面粉,包裹萝卜丝煎饼鸡蛋、肉为馅料,油炸而成。外皮松脆,圆边酥软,内馅爽口,独具风味。刚出油锅的灯盏糕,浓香扑鼻,金黄诱人。

制作方法

方法一

制作材料

主料:大米、黄豆、花生油(或菜油)

辅料:瘦猪肉、香菇、姜汁、葱花、酱油

调料:精盐、味精各适量

制作步骤

(1)米用清水淘洗一遍,去净米渍水,后用清水浸泡数小时。黄豆去壳,清水浸泡。二者混搅一起磨成稠浆。

(2)瘦猪肉切成细块,调以姜汁、酱油、香菇丁、食盐、味精。

(3)油下锅,旺火烧沸。用小勺把米浆舀在带有一尺来长木柄的小铁圆盘上抹圆,铺上肉馅,挂上一层浆,上下两层米浆要厚薄适中,入锅炸。

(4)当糕的一面星金黄色时,用小铁圆盘把糕翻转另一面,要不断翻动已经浮起的糕,当两面均呈金黄色时,捞至铁篱中,待油沥干,即可装盘品尝。

方法二

先在一个大汤勺里铺一层面浆,后在里面铺一层白萝卜丝,一层猪肉丝,打入一只鸡蛋,再往上面浇一层面糊。炸至边缘有翘起时,将勺子在锅边敲几下,使灯盏糕脱开勺子,一面炸至金黄色后,用筷子在中间扎一个洞,翻过身再炸另一面。两面都炸至金黄色即可捞起。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相关文化

当地农村每逢春节,家家都要炸灯盏糕食用或送人,城里则为日常小吃,大街小巷都有出售,精美者内加精肉、香菇、冬笋或葱蒜等馅心。“灯盏糕,膨膨起,没铜钱,糇(馋的意思)得死。"这首在温州市家喻户晓的童谣,表现出温州人对这传统小吃的喜爱。

相关故事

民国初期,英籍传教士詹嘉德牧师来汀传教,在教徒周某家中吃“灯盏糕”时,反复幼稚地询问:“面底两块是怎样粘合的?”成为一时笑谈。

相关评价

小小的灯盏糕,在老一辈的客家人记忆里,是旧式灯盏下燃出一处光明。孺子灯下读书,慈母灯下缝补,耕读传家的精神在棉花灯的微光里世代传承。小小的灯盏糕,在孩子们的舌尖上,是诱惑,是家乡的味道,是一代代刻在客家人基因密码里的乡愁。他们吃进去的不仅是客家小吃,吃进的还是文化。(闽西日报评)

参考资料

灯盏糕 -美食 - 建阳新闻网.建阳新闻网.2023-12-16

Alex“吃逛温州”丨寻访一家开了20年的灯盏糕老店 .百家号.2025-08-09

灯盏糕.连城县人民政府.2025-08-09

来温州,不可不品的一方美食(三).百家号.2025-08-09

灯盏糕,温州十大名小吃之一 .澎湃新闻.2025-08-09

温州必吃小吃—灯盏糕 .微信公众号.2025-08-09

客家美食:灯盏糕.学习强国.2025-08-09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温州! .中国新闻网.202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