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祭,别名“嘉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冬日祭祀,是古代为庆祝农业丰收,并为来年的农业生产祈祷求福的祭典。祭祀的对象主要包括农神、物神“百种”、农官田神、猫神、虎神、日月星辰诸神、土地神、祖先灵魂八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神,以报答他们对农业丰收的功劳。
腊祭在先秦本称为“蜡(音同乍)”。腊祭一般要用捕获的动物献祭,因此,周朝称之为“猎祭”,因为跟肉品有关,故也写作“腊祭”;到汉代正式定名为“腊祭”。佛教传入后,由于腊祭日与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相吻合,于是佛教中献粥供佛的习俗与腊祭礼俗相融合,逐渐演变成为农历腊八节这天“熬腊八粥”的民俗,并一直流传至今。
习俗和简介
先秦
腊”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祭祀仪式,“腊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时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去野外猎取各种野兽,用于祭祀祭祖先与五位家神((包括门神、户神、宅神、司命帝君、井神)),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称之为“腊祭”。
由于“腊祭”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秦汉以后这个月被称为腊月。但当时“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腊祭”是“择日举行”。
汉代
到汉代时,“腊祭”中加入了“驱”的活动,以此祛除邪气。这时“腊祭”也被固定到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如《说文解词》中解释“腊”字:“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到南北朝时期,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神,“腊祭”才被固定到腊八节这一天,因此有了腊八节。汉代时,腊祭的具体日子是冬至之后第三个戌日。
汉应《风俗通义》讲:“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还有一种说法,即“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
到南朝时,《荆楚岁时记》里已明确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相当于今天的腊八节。
腊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冬日祭祀,据说现今的腊八节,小年夜均由此而来的。
历史的溯源
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虔诚奉上各式祭品,答谢祖宗与家神的保佑恩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康宁。腊祭这种中国民俗最早始于周代。不论官宦之家还是平民百姓家,年底都要举行一次“岁终之祭”,规模之盛大隆重为一年中之最,这次祭祀活动的名称就称作“腊”,有多种古籍为证:《玉烛宝典》:“腊,一岁之大祭。”《独断》:“腊者,岁终大祭。”《荆楚岁时记》:“孔子所以预于腊宾,一岁之中盛于此节。”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作“牺牲”祭祖宗。
在先秦时就有一个祭祀的礼叫做“蜡祭”。“蜡祭”在《礼记·郊特牲》等文献里有记载,它是年终的一次酬神大祭,以感谢天地诸神带来农业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春天许愿,岁末谢神。蜡祭的对象称之“八神”,包括农业的创始神、河渠神、堤坝神、昆虫神等。甚至包括猫神和虎神,因为它们帮助消灭了破坏庄稼的田鼠亚科和野猪。
《诗经》中描写豳地的老百姓在冬季来临后,要酿酒、生火、用烟熏走老鼠、清扫垃圾准备腊祭,这和现代人们年前的备办年货,打扫卫生何其相似。到腊祭时,人们又“朋酒斯享,日杀羔羊,彼公堂,称彼,万寿无疆”,这和我们过年的气氛又何其相似啊。春秋末,端木赐曾目睹腊祭盛况,他感慨地说:“一国之人皆若狂。”
古籍中了解到上古时期也有岁首祭祀和议政、宣政的仪式。《尚书·舜典》(传世的伪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中说:月正元日帝舜到太庙中祭祀帝尧,和四方君长共议国政,并大开明堂四门,向百姓颁布政令。我想这可能就是后世君臣新年朝贺拜年的滥觞吧。腊祭和岁首祭祀时间接近,尾首相连,所以秦汉时期把这两祭并称为“正腊”,以后两祭又演变为包括年前和岁后为期近一个月的广义上的春节。
大型祭祀活动
《礼记》里记载了一个节日“腊祭”。腊祭是用来祭祀祖先和“五祀”的。五祀是五个家居的小神,包括门神、户神、井神、司命帝君以及中神等。腊祭是一年岁终的隆重祭祀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用猎获的物品和生产的果实酬神,感谢诸神一 年来的赐予,并祈求来年的丰收和保佑。同时还有动人心魄的驱邪灾仪式和共享丰收果实的欢庆场面。当时的腊祭活动《周官》中就记载,每逢腊祭周人要举行驱疫行傩的仪式。这种原始的巫舞一直延续到汉代以后,《后汉书·礼仪志》中描绘汉宫中举行行傩仪式时,要选出黄门子第10至12岁的少年共120人为逐鬼的童子,他们都头戴大红头帻,穿皂青衣,手持大兆鼓,还有为首1人扮演驱邪之神方相氏。方相氏为主舞者,头戴面具,身披熊皮,手持戈矛盾牌,同时率领12人扮成的野兽与120童子呼喊舞蹈,击鼓而行,其声威气势着实令人心悸。
1954年,山东沂南发现了一块汉墓画像石,内容便是驱疫行傩。上面刻有十几个面目狰狞的凶神,而象征着邪魔的怪兽正四散逃奔。整个画面虽然夸张、怪诞,却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古代傩舞仪式之盛况。
腊祭另有大祭典礼、祈年求福等活动,更不乏享受丰收、祝寿宴饮的喜庆场面。
发展与演变
传统的腊八节,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有很多说法。其中,有民俗专家提出,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到南北朝时期才成为固定的祭祀节日。隋唐时还找不到关于腊八粥材料的记载,到宋代以后,文献中就经常看到腊八粥的介绍。司命帝君本来是“五祀”中的一部分,到隋唐以后,灶神就从腊祭中分离出来,演变成小年夜的一个专祭。
民俗专家介绍,“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万鹏说,“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腊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时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去野外猎取各种野兽,用于祭祀百神,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称之为“腊祭”。
民俗专家说,由于“腊祭”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秦汉以后这个月被称为腊月。但当时“腊祭”的日子并不稳定,“腊祭”是“择日举行”。到汉代时,“腊祭”首次加入了“驱傩”的活动,以此祛除邪气。这时“腊祭”也被固定到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先秦时期,中国有很多祭祀活动,如对祖先的祭祀,对山川河流等自然神的祭祀,并且有春、夏、秋、冬不同的祭祀时间。其中冬季有两个重要的祭祀:蜡祭和腊祭。
腊祭祭祀的是先祖和五祀。先祖自然指的是祖先,至于五祀,《白虎通义》卷一云:“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溜也。”可见,这个祭祀所祀的是来年的收成,所以腊祭在宗庙中举行。
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自周代以来,岁末的腊祭世代相沿,直至当代。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及以此为蓝本改编的戏曲影视中,鲁四老爷家每在年底都要祝福,这祝福实际上就是腊祭,祭祀祖先诸神,供物丰盛,场面隆重,气氛肃穆,祈祷虔诚,名副其实“一年之大祭”。
在上海地区,不只乡村,城镇亦是,千门万户临近除夕时,老少毕集岁终祭祖,焚香燃烛,摆供美酒佳肴与过年节物,俗语“请老祖宗”。据传列祖列宗都到了,一年中只有年底这一次,应该说是腊祭的传承吧。
发展及继承
祭孔、乡饮酒礼、射礼、《论语》诵读。为配合电影《孔子》在西安市举办首映式,西安一些汉服爱好者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长安区汉服腊祭文化活动。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古老的民俗礼仪。
一群花样年华的少男少女,身着右交领、宽袍大袖的汉服,以隆重的仪式祭祀先师孔子。主祭官胡忠宝告诉记者,他所穿的典礼祭祀的礼服,叫玄端,上身黑色代表天,下身红色代表着地,专门在祭祀时穿的,是有一定官爵的人在重大典礼时穿的,非常庄重。
据了解,腊月祭祀先师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社会风俗,祭祀仪式结束后,一般会举办乡饮酒礼和乡射礼。乡饮酒礼起源于先秦社会在射礼举办之前的集体宴饮活动;射礼是中国古代士大夫贵族阶层必须掌握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孔子十分推崇“六艺”。乡射礼一般于乡饮酒礼一起举办,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体育运动完美结合的典范。从周到明,乡饮酒礼和乡射礼一直绵延不绝,是中国传统社会弘扬尊老敬贤和培养彬彬有礼的君子风范一种手段,也是当时国家一种选贤任能和树立社会正气的大型礼仪文化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进位、上香、祭酒、读祭文、三行礼……一个网名为“彩云追月”的少女宣读议程。主祭官朗读祭文:“山川磅礴、四海苍茫、江山动容、祭子歌殇……”
在点缀着现代化的光、电、音响设备的电影院内,看着古老的祭祀孔子仪式,许多来看电影的年轻人充满好奇,有跃跃欲试的,就主动跟随祭拜。此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胡先生认为,举办这一次汉服祭祀活动就是要提醒大家,时代在发展,但历史不能淡薄,传统文化更不能摒弃。
一位围观的老者感慨道,现今中国传统民俗的确消失的太快了,所幸有这样的民俗倡导者,那些“八零”后、“九零”后才能够完整延续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传承,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精髓,从而在记忆的深处打上中国元素的烙印。
参考资料
腊月说腊.人民网.2019-02-26
腊八节有何习俗呢?.人民网.2019-02-26
清华大学研究成果显示伪古文《尚书》系伪作.中国新闻网.2018-11-08
专家谈腊八: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本为佛教节日.中国新闻网.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