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常绿灌木,高达4米。枝有刺,幼枝密布污黄色柔毛,顶端成刺。叶革质,短枝上叶通常4~7片簇生;托叶不显,当年脱落;叶片长椭圆形,先端尖,基部狭楔形,边缘密生不整齐尖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无毛,下面淡绿色,疏生柔毛;叶柄红色,微具柔毛。

花深红色,漏斗形,通常3朵簇生;花序下有一、二片不正常之叶;花梗极短;色绿,带紫红色,有白粉,萼片卵圆状三角形,内面及边缘有黄色长柔毛;花瓣圆形,具短爪。

形态特征

雄蕊约30,长约14毫米,紫红色,花丝丝状,药长椭圆形,丁字着生;子房下位,5室,花柱5,基部联合,疏生短柔毛,与雄蕊同长,柱头密生乳头状突起。梨果卵形,长7~10厘米,两端凹入,成熟时黄色或黄绿色,有时带红色,光滑,芳香。种子扁平,类三角形。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分布范围

栽培或野生。分布云南省四川省等地。

主要价值

采集

10~11月果实成熟时采摘,纵剖为2或4块,置开水中微烫,以外皮转色为度,捞出,晒干或炕干。

药材

果实卵形,常对开成半卵形,长4.5~10厘米,宽3~4.5厘米,外表呈橙黄色、橙红色或暗红色。外果皮光滑,多收缩纹理,果肉凹陷,果肉及内果皮多有白色小点,内果皮光滑,有时可见排列于中轴的2列种子。种子褐色,类三角形。气微酸,味酸略涩。以块大、色红、粉多者为佳。

产四川、云南省等地。

化学成分

花瓣含蹄纹天竺素和矢车菊素的葡萄糖半二糖乳糖、越橘花青甙、矢车菊甙、蹄纹天竺素-3-半乳糖甙及微量翠菊甙。

性味

酸苦,温。

①《滇甫本草》:"苦辛甘,微温。"

②《植物名实图考》:"酸涩。"

③《成都中草药》:"酸涩,温,无毒。"

功用主治

舒肝和胃,除湿止痛。治吐泻胸闷不适,类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疼痛,脚气。

①《滇南本草》:"治筋骨疼痛,痰火脚软。"

②《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舒筋,止痛,止尿。治风湿疼痛,关节、四肢肌肉痉挛。"

③《成都中草药》:"舒肝和胃,除湿止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

【选方】①治吐泻胸闷不适:香木瓜粉藿香扁豆、陈皮。水煎服。

②治风湿疼痛:香木瓜、粉防己、桑枝、威灵仙。水煎服。

③治湿热脚气:香木瓜、苡仁、白术、茯苓、五加皮、萆、黄柏。水煎服。(选方出《成都中草药》)

参考资料